以战邮红色基因丰富思政课堂
2025-10-21 10:18: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杜培康

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与内涵,是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性修养的重要依托,也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年思政教育的鲜活教材。

烽火铸魂:党的革命实践中淬炼的红色基因

南京邮电大学前身是1942年诞生于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邮干训班。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斗争中,战邮先辈冒着烽火硝烟和枪林弹雨,以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坚定信念,意志顽强、严守纪律、忠诚履职、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用生命保障了抗日根据地间的通信畅通,为革命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战邮先辈铸就的“忠贞不渝、使命必达”的战邮红色基因,是邮政通信领域宝贵的红色资源,具有三大鲜明特征。

一是植根于党的革命实践的政治特征。战邮红色基因承载着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政治认同的导向功能,生动诠释了“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

二是内化于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育人特征。通过教师讲授、情景式案例教学、班级主题班会等形式,将战邮红色基因融入思政教育内容,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红色资源育人。抚今追昔、缅怀先烈、锤炼意志,既能提高青年学生的理论素养,又能通过讲述红色人物故事、参观红色基地激发当代青年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强国信心。

三是寓寄于革命史实之上的传承特征。依托革命战争遗址、战邮名人故居、战邮教育基地、革命文物、战邮人物传记和回忆录等载体,拉近战邮红色基因与青年学生的距离,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充分激发青年学生内心的触动,升华其情感。

多维赋能:红色资源激活思政教育的战略支点

战邮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理论维度看,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我党邮政通信发展领域的实践成果,战邮红色基因体现了党在革命时期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邮政工作实际紧密结合的过程。将其融入思政课堂,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增强思政教育的理论深度。

价值维度看,战邮红色基因蕴含着“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坚定立场”“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等崇高品质,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鲜活素材。将战邮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充分发挥红色革命文化的教育价值,提升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

实践维度看,传承战邮红色基因,需通过了解先辈们的实践历程,理解当下党的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内在逻辑,真正使战邮红色基因实现明理、增信、崇德的效果,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

薪火相传:四环并举构建红色育人的创新实践

当前,将战邮红色基因深度融入思政教育,需克服主体动能不足、路径方法僵化、机制保障偏弱、内容理论抽象等困境,避免青年学生对战邮红色基因的理解流于表面,难以切实转化为自身信念与行动。

精准发力提升育人效能。以教师为关键突破口,借助相关培训和研修活动,提高其对战邮红色基因的理解和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聚焦学生主体,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战邮红色基因主题活动,通过兼具趣味性与挑战性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促使其在参与中深入领悟战邮红色基因的内涵。深挖各专业与战邮红色基因的联结点,引导学生从专业发展视角体悟红色基因的当代价值,激发其对以战邮红色基因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意识。

创新载体拓宽育人路径。组织编写高质量的战邮红色基因教材,增强教材的可读性与吸引力。积极整合战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实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通过数字化赋能,开发战邮红色基因主题的在线课程、AI虚拟仿真教学项目等,让学生借助网络平台传承战邮红色基因。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战邮红色基因融入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并建立监督机制,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教育效果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确保战邮红色基因教育的质量与效果。突出战邮红色基因与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契合点,如忠诚、奉献、担当等,让学生认识到战邮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

健全机制激发育人活力。强化教师动力转化,提高其对战邮红色基因融入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增强其使命感与责任感。将教育成效纳入评价激励体系,为教师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和平台,鼓励教师将战邮红色基因融入教育教学实践,并推广应用其成果。建立激励机制,对在战邮红色基因教育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给予表彰和奖励,促进其将动力转化为实际行动。建立战邮红色基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其纳入高校日常教育教学体系,定期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建立教育效果评估机制,融合考试、实践报告、学生互评等多元方式,动态掌握学习成效,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

协同发力营造育人氛围。通过邀请战邮红色基因亲历者进校讲述、开展榜样教育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内在动能。凝聚家校社育人合力,联合媒体开展社会宣传,举办主题文化活动,引导各方重视战邮红色基因教育与传承,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共同提升战邮红色基因融入思政教育的成效,为民族复兴伟业培育更多可堪大任的忠诚栋梁。

(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责任·唤醒:学困生学习动力模型构建的实践研究”〈TJZ224018〉、南京邮电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数字化视域下红色校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XC2023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