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思政”格局下,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在思想引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既契合高校基层党建的内在逻辑,也有助于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当前,随着高校研究生规模的持续扩大,研究生群体呈现出党员队伍活力不强、科研压力大等特征。这些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党建工作面临多重困境,如组织生活的开展与科研实践活动不够紧密、资源供给与育人实际需求不太匹配等。因此,找准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关键切入点,积极探索融合型党建育人新模式,可有效推动党建工作与研究生人才培养实现更加紧密、和谐的深度融合与同频共振。
组织融合:“一体化”筑基,激活基层党建“神经末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其中,创新党支部设置是推动研究生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育人的组织基础。
推进组织重构,提升凝聚力。改变研究生按年级横向建制的传统方式,探索以学科专业、科研团队(课题组)、实验室等基本学术单元为依托,纵向设置班团组织和党支部(党小组),实现党组织与科研组织在空间上的重合及目标上的一致。构建以党支部为核心、团支部为纽带、班级为基础的一体化组织架构,形成“党建带团建、团建促班建”的联动机制。
推进机制重塑,增强战斗力。选拔学科带头人、科研团队负责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担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和班主任,鼓励学业导师在“党团班”教育管理中承担双重角色,凝聚工作合力。同时,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作用,探索“党团班”交叉任职和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党务、团务、班务的融通共振。
推进资源重整,激发创造力。以“党团班”组织为依托,对内加强与教师党支部的联建联创,提升思政引领力,构建“党建引领、学科交叉、协同攻关”的科研组织模式;对外探索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建立党建联合体,邀请模范人物、优秀企业家、技术骨干担任研究生党支部顾问或党建指导员,以党建引领推动校企共建研发平台、联合培养研究生,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
载体融合:“四链路”搭桥,畅通人才培养“关键节点”
研究生党建思政工作根植于人才培养体系,要遵循教育规律,聚焦研究生思想特质与成长需求。因此,将其嵌入学术科研全过程、推动“四链”深度耦合,成为研究生党建思政融合育人的关键驱动力。
面向“教育链”,坚持立德树人,深化协同育人。注重“价值塑造”与“专业素养”的深度融合,创新打造红色教育主题“组会”,组建以学科带头人为主体的“信仰导师团”,推动研究生政治素养与科研能力同步提升。
面向“人才链”,坚持精准培育,贯通成长通道。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双基地+双导师”培养计划;在产业园区设立实践基地与党员教育示范基地,由学术导师负责理论深化、企业导师指导技术转化,实现学科专业设置、培养方案修订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同频共振。
面向“创新链”,坚持科教融合,激发创新效能。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卡脖子”技术难题,以党支部为纽带推进有组织科研,构建“支部+团队”“支部+项目”工作模式。通过“赛马制”建立关键核心技术动态攻关机制,以“揭榜挂帅”项目激发协同创新活力,打造研究生“堡垒服务站”“党员先锋岗”,激励党员在科研攻关一线发挥示范作用,形成党建引领科技创新的驱动效应。
面向“产业链”,坚持产教融合,促进成果转化。聚焦产业痛点与企业需求,开展“党员博硕士进企业”行动,搭建校地、校企、校所数据共享平台与专利转化服务载体,形成“企业出题—支部领题—研究生解题”的闭环工作机制,引导研究生在学术科研与生产实践中探寻真问题、开展真研究、锤炼真本领。
机制融合:“三维度”领航,激活评价激励“动力循环”
制度建设是党建工作的根本保障,其效能决定育人成效的渗透深度。研究生党建需以制度机制为纽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党建思政从外部规范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内在自觉。
完善制度保障机制。秉持“大抓基层”“一融双高”的导向,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党建思政制度与人才培养全链条的融合体系,打造“1+N”学科特色党建思政品牌矩阵,形成研究生党建思政融合育人的系统化格局。
强化资源供给机制。建立“产业链需求—党支部任务—党员责任”三单联动机制,在学科评估中增设“党建贡献度”指标,将党支部建设纳入学科发展规划。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研究生党建工作,构建“红色导师”资源库,将导师参与党建情况作为研究生招生指标的动态调整依据,实现资源要素的精准配置。
深化评价激励机制。将研究生党建纳入校院两级党建成效考核体系,把组织生活与科研组会的融合质量、党员在重大项目中的贡献度、产教融合成效等纳入党支部考核指标。建立“学术创新之星”“产业服务先锋”等荣誉体系,联合企业设立产教融合奖学金等,激发研究生自我发展动能。最终形成制度牵引、资源适配、评价激励的“三维”机制体系,为党建引领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着力培养“心怀大我,至诚报国”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本文系2025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研究生党建创新实践范式研究”〈ZIB250518〉、2024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三全育人’理念下研究生‘党团班’一体化党建思政育人长效机制研究”〈2024SJSZ091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