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优势地区经验 优化产业用地配置
2025-10-21 09:5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王博 张鹏

土地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保障和重要空间载体,其优化配置直接影响产业高质量发展质效。长三角、珠三角等优势地区不仅在产业发展领域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在探索产业用地优化配置等改革创新中“走在前、做示范”,也形成了诸多较好做法与经验。

一是完善规划引导产业空间布局,精准供地支撑链式发展。部分优势地区完善产业空间规划,以引导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比如深圳市开展“20+20”产业空间规划,系统优化产业发展布局,为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供给。同时,部分优势地区对标产业发展需求,精准高效供给产业用地,以强链补链延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比如常州市对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布局土地要素供给,形成全链条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链闭环。

二是建立健全多元供应体系,定制服务有机满足企业用地个性化需求。优势地区为适配产业生命周期和节约用地主体成本,持续建立健全产业用地多元供应体系。比如杭州市支持以工业为主的“工业+商服”“工业+科研”“工业+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等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推动新兴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融合。部分优势地区供地从普遍性行政服务转换为套餐式定制化服务,以最快速度保障用地需求。比如,太仓市首创“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供应服务模式,最大化满足企业用地个性需求。

三是优化增量用地引导产业空间集聚,盘活存量用地促进提质增效。优势地区以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政策为指引,优化土地增量布局、结构和规模,引领产业有效聚集。比如上海市围绕“上海2035”总规蓝图,要求增量用地向产业基地、产业社区集聚,有效引领产业项目在指定区域落地。部分优势地区积极盘活低效产业用地,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比如江苏省开展产业园用地整治提升试点工作,有效盘活低效用地4.34万亩,试点项目容积率、产出效益显著提升。

优势地区在产业用地优化配置上做了系列探索,但仍面临不同规划间有机协同不足、用地出让规则设计不明、评价监管体系尚不健全等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与完善。

一是深化规划之间有机协同。深化国土空间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有机协同,因地制宜编制产业空间规划,科学划定产业用地年度规模、空间分布等相关标准,引领产业用地精准高效配置,构建产业合理集聚和区域间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同时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监测、评估与适时更新工作,保障规划实施的协同性与实效性。

二是完善用地出让规则设计。对于弹性出让年期,建议以企业生命周期为基准,同步相关规划编制周期,结合企业设备折旧、营业执照年期等因素,差别化确定初始出让年期。对于用地续期,可根据企业用地绩效评价确定是否续期及其年限。同时,规范产业用地分割转让细则。

三是健全用地评价监管体系。按照全域、全量、全要素原则,以用地经济产出为核心,动态监测开发强度、空间品质、产业能级、节能环保、社会贡献等指标体系,定期对产业用地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支撑产业用地精细化管理。同时加强部门联动,确保自然资源与招商、住建、人社、环保等相关涉地部门的工作衔接,提升部门协同监管效能。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