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宅基地在县域范围内优化配置
2025-10-21 09:53: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冯淑怡 于亿亿

宅基地制度改革通过推动城乡要素优化配置,支持乡村全面振兴和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近年来,常州溧阳市、武进区立足县域实际,以宅基地确权、有偿退出、盘活利用、乡村建设为着力点,引导宅基地在县域范围内优化配置,为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与实践经验。

一是以宅基地确权夯实城乡要素配置基础。宅基地确权,通过授予农民对宅基地及其上房屋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排他性权利,为农民参与宅基地退出、出租、入股等提供了清晰的产权保障,宅基地作为财产性资源的流动性和抵押融资潜力得到提升。宅基地基础信息补充调查,议事协商机制健全,一户多宅、超面积占用等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有助于构建更加规范透明的农村土地管理秩序,为优化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提供制度支撑。武进区按照“一户一宅、应发尽发”要求,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颁证率实现100%,将宅基地现状、使用权、审批、监管等全面纳入农村宅基地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二是以有偿退出机制重构城乡空间发展格局。自愿、有偿、多元的宅基地退出机制打破了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壁垒,推动了低效分散的宅基地向集约高效利用转型,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支撑。多元化货币补偿与安置机制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平稳转型的路径,有助于在县域内部形成人口集中、土地节约、空间优化的发展通道。溧阳市在乡村“空心化”问题严峻的一般村和非规划发展村,由村集体提供货币补偿、住房置换、社会保障等退出补偿。在毗邻城镇,具备特色乡村风貌和产业发展优势的规划发展村,针对农房布局分散和村庄发展空间不足问题,构建择位竞价机制和退出自主新建程序。

三是以宅基地盘活利用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农房,有助于唤醒农村沉睡的宅基地资产,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和资产增值预期,强化宅基地综合利用效率。此外,拓展宅基地休闲康养、生产支持、服务经营等多元化功能,引导人口回流乡村和社会资本下乡,推动县域“人—地—钱”等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与整合重组。武进区新康村农户以占地面积共计500平方米的9间房屋入股,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投资、打造生态农业与农耕体验、党建文化相融合的农旅田园综合体。闲置农房盘活利用增加了农业产业附加值和农民财产性收入,参股农户每年可获得1.3万—2.6万元不等的分红。

四是以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宅基地制度改革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基石,也是城乡资源整合、功能互补、融合发展的落地抓手。“宅基地改革+乡村建设”的聚集效应有助于整治乡村人居环境,优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人口合理流动,不断为县域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添砖加瓦”。溧阳市在引导农民自愿退出、出租、入股宅基地的基础上,通过零星建设用地整理和统规新建住房,推动村庄布局优化,完善乡村道路、雨污、燃气、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之上,上桂林村等村庄利用天目湖畔的景区优势,大力挖掘茶叶生产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潜力,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广泛带动周边村民就业。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