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学派的平民关怀与启蒙意蕴
2025-10-28 15:58: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朱义禄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百姓日用即道”的理念,具有炽热的平民化色彩。门下多是灶丁、樵夫、陶工、农民等。他的门人农夫如韩贞,在“秋成农隙”间,在众多村子中联系,与农夫“聚徒谈学”。这方面已经说了很多,我想说的是关注民生中的担当精神、肯定人欲中反专制主义倾向以及内中蕴含的自我发展观念。

“百姓日用即道”的意义,就是对民生的高度关注。“道”是一个多义词,对中华民族的哲学、政治、军事、宗教、治国理念与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对“道”的理解,是依据行文前后来确定的。王艮强调能够解决百姓饥寒问题的,才算得上是“道”,他有“人有困于贫而冻馁其身”为“失其本”的论断。“百姓日用即道”的理论基础即“身本论”:“立吾身以为天下国家之本”。

王艮“身本论”与其师王阳明心本论有明显不同。王阳明以“心”为“身”的主宰,从“身”上考虑,会走向错误的道路:“看善恶,躯壳上起念,便会错。”王艮把“身”置于“心”之上:“安其身而安其心者,上也;不安其身而安其心者,次之。”王艮的“身本论”,是本体论的一种新形态,不同于宋明理学的气本论、理本论与心本论。在王艮的著作中,“爱身”“保身”“敬身”等词是经常见到的,与“身本论”相配合,王艮还有“身尊道尊”。

嘉靖十四年(1535),淮扬发生灾荒,王艮到仪征向富豪王氏借贷二千石大米,请官府造名册发放给饥民。巡抚怀疑王艮从中捞取油水,把王艮软禁官署里。巡抚把名册与饥民稽查后,发觉一无差错,便对王艮说,你是一介布衣,做了官府办不成的事情。“秋大疫,先生又日煮药广为调济,全活者甚从。”这是继承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质是以“身本论”为基础,为解决民生问题采取行动的担当精神。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得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使命”与“任务”就是担当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私才能无畏,无私才敢担当,心底无私天地宽。”“担当就是责任,好干部必须有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王艮自觉地把解决民生困苦作为自己的责任,超越官民界限,践行做有利于民众的事情。王艮的担当精神,对于推诿、扯皮,不履行自身责任的一些官员来说,精神境界要高得多。

与关注民生相配套的,是泰州学派对“人欲”的肯定。朱熹说口渴了喝白开水是“欲”,要想品茗龙井茶是“人欲”。二程说“肆欲者乱常”,民众肆无忌惮地提高欲望的要求,就会扰乱社会正常秩序。这个秩序就是以等级制度和伦常秩序为基础的专制统治。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很大的分歧,但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上并无不同。中国古代社会,一些人的欲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另一些人欲望则被限制在非常狭小的范围里。这不仅要有制度上的保证,而且要有思想家罗织出种种学说来,宣扬民众的欲望应当缩小乃至于绝灭。理学家的禁欲主义,是把等级制度和伦常秩序建构为“天理”,说成是不可违抗的天命,旨在说明现存的社会秩序是合理的。

泰州学派认为,人的正常欲望要得到满足,对欲望的进一步需求也应该得到满足。王艮的学生颜钧说,人对财富的追求,“实天机所发,不可壅之。”(王世贞语)颜钧强调“制欲非体仁”,罗汝芳接受了这一主张,拜颜钧为师。他早年受理学的影响,一人独居,“屏私息念”,以为禁欲是成就圣贤的良方,结果生了场大病。颜钧的主张让罗汝芳刹那间醒悟了,“万物皆是吾身,则嗜欲岂出天机外耶?”罗汝芳是泰州学派中官做得最大的,至云南副布政使。在17年的官宦生涯中,他把“向民所欲”的主张,在安徽、云南等地的施政中践行了。何心隐批评理学开山祖周敦颐的“无欲”说,提出“育欲”说,认为在欲望的满足上,百姓与君主有着同样的权利。欲望是人对物质利益或精神生活的一种内在需求。李贽“各得其千万人之心,造成其心者,各遂千万人之欲”的主张,强调了天下民众的“嗜欲”,应该得到符合其要求的充分满足,奏响了禁欲主义的丧歌。泰州学派的欲望观,有着反对专制主义的内容。

顺沿而下的是发展自我。李贽提出“有私必力”的新见解,是古代一种个人自我发展的学说。为了秋天的收获,农夫尽力去种田;思虑财富的增加,掌家者会治理好家庭;士人要获取功名,定会发奋攻读。李贽以为,孔圣人也不例外,断言孔子在鲁国不担任司寇一职,他是一日也不得安宁的。人对欲望的追求,不仅对主体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人类由中世纪走向近代有着推动作用。哥伦布对金银、珠宝与香料占有的冲动,使发展资本主义所需的原始积累得以完成。恩格斯说:“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关于这方面,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的历史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持续的证明。”恶劣的贪欲尚且如此,像王艮、颜钧、罗汝芳那样充满善意、为满足民众需要的欲望观,更是变革社会现状的催化剂。对欲望的追求,从逻辑上必然强调对自我力量的认同,王艮提出了“我命虽由天,造命却由我”,这一自我与天命的论断,是对传统天命论的否定。

泰州学派的出现,是发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内部、指向思想解放和个体觉醒的早期启蒙学派。它强调对社会民生的重视、希冀充分满足民众需求的观点,以及强调自我发展的主张,使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对推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

(作者为同济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市哲学学会学术顾问)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