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其高质量发展关系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塑造。面对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以及全球科技格局深刻重构,要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高校发展的强劲内驱力,推动党的建设与学科建设从“物理叠加”走向“双融双促”的“化学反应”,打造驱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
党的建设为学科建设注入强大“红色动能”
强化政治引领,校准学科发展“定盘星”。党的建设对学科建设的引领与保障作用,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推力,充分发挥好“红色引擎”的定向、传动和输出作用。高校党委须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应发挥把方向、作决策、保落实的核心作用。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师生头脑,引导学科团队深刻领会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科技前沿趋势;在学科规划制定、重大平台布局、重点研究方向选择上,党委应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研判,确保学科发展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急需和区域发展紧缺。
筑牢组织堡垒,锻造攻坚克难“先锋队”。要大力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将政治强、业务精的学科领军人才或骨干教师选拔到支部书记岗位,实现党建和业务“头雁合一”。在重大科研攻关、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充分发挥党员专家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支部设置向重大科研项目组、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延伸,确保中心工作开展、党的组织覆盖、党建成效发挥传导贯通。
聚焦立德树人,厚植人才成长“营养基”。党的建设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要以人才培养作为学科建设的根本落脚点,构建“大思政”格局,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挖各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和育人价值,打造一批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同时,选优配强“双带头人”担任研究生导师和本科生班主任,在学术指导和思想引领上实现“双导双促”。
“双融双促”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价值使命
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答好“强国建设,高校何为”的时代命题,高校党建与学科建设的深度融合,非应景之策,而是植根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深刻逻辑。当前,国家战略需求日益聚焦于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与拔尖创新人才的供给。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关键交汇点,其学科布局、研究方向、育人成效必须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唯有依靠党的强有力的领导才能确保高校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中把准航向,将学科发展的力量精准汇聚到国家最需要的领域。
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路径。审视当下部分高校发展现状,党建与学科融合实效性仍存在一定不足:党建工作未能有效融入教学科研的内涵建设,学科建设片面追求量化指标,弱化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价值引领;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对党的理论认同与实践融入尚有提升空间;基层党组织在重大科研攻关、学科方向凝练中的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要破解这些制约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亟须找到一条将党的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深度嵌入学科建设的有效路径。
遵循教育规律的深层体现。学科发展的生命力,源于与时代需求的深度咬合;高校育人的真谛,在于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栋梁之才。学科建设是育人的核心载体,其方向、内容、方法都蕴含着深刻的价值导向。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将党的建设贯穿于学科规划、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的全过程,确保学科发展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航道前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构建“双融双促”长效机制的实践路径
完善顶层设计,构建一体化推进格局。党建引领学科建设,要义在“融”字,实现党建与学科建设的“双融双促”,不能停留于理念倡导,必须构建起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制度机制,促进两者同轴运转。高校党委应将党建与学科建设的融合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核心战略,纳入整体规划;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联动,院系党组织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在制定学科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方案、考核评价体系时,同步考虑党建目标要求,确保两者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并将“双融双促”的成效作为评价院系党组织工作、干部履职尽责和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创新融合载体,搭建协同赋能平台。打造“党建+学科”的特色品牌活动。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建立专家党员“先锋服务站”等载体,引导党员教师在关键领域勇挑大梁。学校还要定期举办由党员学科带头人主持的系列讲座,解读政策前沿、激发育人使命,并依托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平台,建立功能型党支部,促进跨学科、跨院系的党员教师协同创新;建设集党建活动、学术交流、成果展示于一体的文化空间,营造浓厚融合氛围。
优化评价激励,激发内生融合动力。要“破”中有“立”用好评价“指挥棒”,破除“五唯”的顽瘴痼疾,建立更加科学、多维的评价体系,在教师职称评聘、岗位聘任、评奖评优中,将参与党建工作、课程思政建设、服务国家战略的贡献作为重要指标,与科研成果同权考核;对在“双融双促”中表现突出的“双带头人”、党员骨干,在资源分配、项目支持、发展平台上给予重点支持;建立党建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库和宣传推广机制,让融合有成效的单位和个人有荣誉感、获得感。
贯通人才引育,夯实融合发展根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在高端人才引进中强化政治把关和思想引领,既要考察学术水平,也要注重政治素质和价值认同。健全在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的长效机制。在青年教师培养中实施“双导师制”,既配备业务指导导师,也配备政治素养和师德培育导师。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留学归国教师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通过国情研修、社会实践、结对联系等方式,增进他们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鼓励他们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发展伟业。
高校党建与学科建设的“双融双促”,是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立足新的历史方位,高校要进一步深化“一融双高”建设,以党建品牌赋能学科特色,以学科发展反哺党建创新。只有让党建的“红色基因”融入学科建设“血脉”,才能培养出更多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全球视野的时代新人,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为南京林业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