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生态呈现“谣言扩散快于事实传播”的复杂特征,信息发布时机的把握尤为关键:过早宣传易因认知差异导致思想分歧,过晚回应则可能引发信息真空与社会疑虑。“十五五”期间,江苏承担着“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的使命责任,新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迎面而来,客观上形成先行先试的局面,一些新事物会不断涌现。为此,我们要积极打破困局,努力构建“舆论+”“媒介+”的赋能模式,从“杂音”中“破圈”,以强化主流舆论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党的舆论动员能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思想保障。
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与正面引导相统一。党的领导是舆论动员的根本保证。需始终以正面宣传为主线,通过主流媒体传递正能量,筑牢全社会共同思想基础。从革命战争年代的思想动员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共识凝聚,历史实践表明,主流舆论通过清晰阐释国家发展道路,能够有效激发民众的认同感与行动力。舆论作为特殊的社会力量,其“社会共识纽带”与“公共意见引导”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聚焦新时代发展需求,在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化解利益矛盾中主动作为。同时,面对改革开放深水区的思想交锋,需坚决抵制腐朽思想侵蚀,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思潮,确保舆论动员始终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大局。
其次,以党性原则统领舆论工作。舆论动员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性原则,在政治立场、方向、原则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武装群众。具体实践中需把握“四个避免”:避免舆论观点片面化,不搞“一点论”;避免引导方式功利化,不“吊胃口”式炒作;避免争议处理简单化,不搞“一刀切”;避免动员过程形式化,不搞“刮风式”“起哄式”运动。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思想阵地,主流媒体机构需摒弃盈利导向,将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为核心使命,确保内容与政策路线同频共振、思想解放与实践推进协同发力。通过针对性回应社会误解与质疑,破除惯性思维束缚,为“十五五”规划实施凝聚思想合力。
其三,以实事求是贯穿动员全过程。真实是舆论的生命线。舆论动员需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坚决摒弃主观偏见、不当诉求等“舆论私货”,远离虚假、夸大、空洞、绝对化的“假大空绝”倾向。在改革开放关键期,决策层与民众的良性互动依赖于真诚沟通,而科学的舆论引导是保障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支撑。这要求动员过程中既要敢于直面问题,用事实澄清模糊认识,也要通过精准传播政策意图,增强公众对改革的理解与认同,为高质量发展营造理性客观的舆论环境。
其四,正视舆论动员的双重性特征。舆论动员具有“双刃剑”效应:一方面能够激发社会各界积极性,汇聚全民族创新智慧;另一方面若方式不当,可能导致部分群体因顾虑而隐藏差异化观点,形成思想隐患。因此,需摒弃简单化、运动式动员模式,转向“引导式”“启发式”工作方法,减少“批判式”“压制式”动员。通过构建包容开放的意见表达机制,鼓励理性讨论,使潜藏的思想分歧在良性互动中化解,既避免思想僵化,又防止矛盾积累。
最后,以适度动员与包容共识增强实效。过度动员易引发公众审美疲劳与参与倦怠,导致动员效能递减。提升舆论动员质量,需把握“三个关键”:一是广采众论,以开放心态容纳多元声音,不因意见分歧而拒绝合理建议,在求同存异中凝聚最大公约数;二是增强参与感,通过主动倾听、回应诉求,激发社会各界的主人翁意识,形成“众志成城”的行动合力;三是用事实塑造共识,以数据、案例等实证材料增强舆论说服力,避免脱离实际的抽象说教,使舆论动员真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引擎。
在“十五五”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主流舆论建设既是“软实力”,也是“硬支撑”。唯有以使命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升舆论动员的精准性、有效性,才能将“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转化为“众志成城”的行动合力,为江苏在新发展格局中走在前列提供坚强思想保证。
(作者为淮阴工学院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苏北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中央机关报刊舆论动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