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老一小” 完善“家门口”治理
2025-10-28 15:45: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陶金沙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现阶段我国人口生育问题长期面临结构性矛盾,因此我国所面临的赡老和抚幼问题突出。“一老一小”群体对优质、便捷、可持续的社区服务需求日益迫切。“十五五”期间是人口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聚焦“一老一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构建多元服务体系、汇聚多样服务功能、打造多维服务场景,将成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命题。

从碎片管理到系统治理的全局统筹

当前“一老一小”服务呈现典型的“部门分割、项目分散、资源割裂”特征。其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服务供给与动态需求错配,有限资源在闲置与短缺间并存,应急响应与常态服务失衡。为此,必须树立系统思维,进行全局性、整体性统筹。

宏观统筹,打破壁垒。建立跨部门高层级协调机制,超越单一部门视角,整合政策、资金、标准,形成协同作战的合力。将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规划,制定清晰的路线图、时间表、责任链,并配套形成覆盖设施建设、质量监管、财税支持等关键环节政策体系,确保政策连贯协同。中观整合,织密网络。强化街道层级的枢纽作用,打造资源整合与调度平台。以构建“15分钟服务圈”为物理载体,推动各类服务资源在空间布局上优化重组,实现物理邻近向功能耦合的转变。老旧小区改造、新建小区配建等,应将养老托育设施作为优先项和硬指标,确保空间可达性。微观耦合,功能集成。在社区层面,着力培育和发展社区服务综合体。推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现有阵地叠加养老托育功能,打破服务空间分割,实现日间照料、健康管理、文化娱乐、托育托管、亲子活动等多种功能的有机融合。

从底线保障到优质服务的全域供给

满足“一老一小”需求,不能停留于“保基本、兜底线”的单一维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要求服务目标必须实现战略性升维,构建多层次、递进式的服务体系。

筑牢“底线”,保障基本生存发展权。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石。必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确保每一位老年人和儿童的基本生存权、健康权、发展权得到坚实保障。具体包括:健全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老有所养的基础稳固;优化基本养老服务清单,聚焦失能半失能、经济困难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刚需;加强儿童福利和关爱服务体系,特别是孤儿、监护人监护缺失的儿童、重残重病及流浪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困境儿童的保障;持续提升未成年人保护能力和水平,筑牢儿童安全防护网。

夯实“中线”,发展普惠可及的服务。这条线覆盖最广大的普通家庭,构成了社会养老育幼需求的主体。其核心诉求是“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方便可及”。政府需发挥关键作用,通过直接投资、购买服务、税费优惠、要素保障、体制机制改革等多元政策工具,有效撬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重点在于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让大多数普通家庭能够享有“付得起、用得上、信得过”的养老托育服务,减轻家庭负担。

瞄准“高线”,探索品质化供给。面向中高收入群体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需求,应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创造力。通过优化产业政策、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制度型开放等,支持经营主体和社会力量提供高端康养、旅居养老、智慧养老、定制化托育、早期教育发展等高附加值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探索“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的高标准模式,积累经验并适时推广。这条“高线”并非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而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路径,也引领着整个服务体系的升级方向。

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共建的全员协同

传统的政府包办模式难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元的“一老一小”服务需求,且易导致财政压力过大、服务效率不高、供给形式单一等问题。推动治理提质增效,必须实现方法论转型,充分激发各类主体的比较优势。

激活市场活力,优化服务品质。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在资源配置效率、需求捕捉敏锐度、技术创新和提供多样化多层次服务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政府要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完善行业标准与监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兴办社区嵌入式小微机构、普惠托育点;支持品牌化、标准化、体系化商业服务品牌发展。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等灵活方式引导其下沉社区。

壮大社会公益,丰富参与主体。社会组织植根基层、贴近群众,在提供公益性、互助性、个性化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价值,能有效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应充分发挥其灵活性、亲和力和非营利性。推动养老托育服务与家政、物业、医疗、文化等社区业态深度融合,鼓励物业企业拓展“物业+养老托育”服务。

创新运行机制,提升治理效能。共建共享离不开机制保障。政府角色应从直接提供者转向规划者、引导者、监管者和服务购买者,构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活力社会”协同发力的大格局。应牵头健全主体认证、评估和支持体系,建立税收、融资、政府采购等配套激励机制,引导更多力量投入“一老一小”事业,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与民生高品质生活共赢。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思政专项〉〈项目编号:2022SJSZ1120〉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