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传统手工业作为文明传承的活态载体,承载着“天工开物”的东方智慧,凝练着“器以载道”的价值图谱,堪称解码中华文明基因、彰显文化主体性的物质化表征。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手工业文化遗产,要在文明传承中激活历史文脉的当代价值,在现代化进程中构建文化遗产的再生机制。
挖掘中国传统手工业文化遗产之影响力。文化传续功能的发挥,基础是对文化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意志品质等精髓的准确界定和科学提炼。中国传统手工业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璀璨瑰宝,积淀着中国人民在长期手工造物实践中形成的智慧,内容广泛而深邃,无论是对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辨,还是对科学实践的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匠艺追求,皆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肌理之中,凝结着历代仁人志士变革图强、矢志革新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意志,彰显了中国人民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追求。当前正处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期,我们应立足“两个结合”的实践要求,深入挖掘传统手工业文化遗产,提炼其内在精髓,构建系统化、理论化的传统手工业文化遗产话语体系,激活其精神感召力,提高其时代影响力。
文化自信效能的发挥,前提是对目标文化的历史表现、内在特质、独特优势等维度的准确认知和积极评价。中国传统手工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从嫘祖养蚕缫丝德惠人民、鲁班营造法式巧夺天工,到蔡伦改进造纸术,手工业不仅在物质层面支撑着民生之需,也在精神层面持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着中国智慧。这种持续性的文明创造既源于传统手工业内生的创新驱动机制与可持续发展逻辑,亦深植于中华文化“日新其德”的文明基因与历史积淀。对此,在文化强国的视野下,我们应深耕手工业文化遗产沃土,激活其内在思想精髓与哲学价值,加快构建历史厚重感与现代诠释力兼具的传统手工业文化范式,让“器物文明”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现实载体。
科学复原传统手工艺技术之原理,正确把握文化遗产传承与技术革新的辩证关系。传承是中国传统手工业文化遗产绵延不绝的根基,创新是手工业迭代发展、重焕生机的动力,唯有在传承中守正创新,方能使手工业文化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历久弥新。推进中国传统手工业文化遗产的活化与重生,需立足传统手工技艺和现代手工艺发展需求,融合现代科技和工艺手段,聚焦传统手工艺品的美学价值和实用功能,深化研究、技术攻关和开发,推动传统技艺向创新动能转化,使现代手工艺规避对传统手工业的简单复原和重复临摹,同时也让传统工艺续放科技和艺术的耀眼光芒。
正确处理手工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辩证关系。传统手工业文化遗产保护是培植传统手工业文化、维护其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手段,开发利用则是保护传统手工业“文化基因”“文化记忆”的有效途径。当前,传统手工业文化遗产正处于消亡或重生的边缘,面临着环境条件不优、高端供给不足、供需衔接不畅等问题,为此,亟待构建“保护—利用—传承”的现代化发展机制,打破传统培养模式和门槛固化壁垒,活化其传承路径,以创新机制推动手工业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展示中国传统手工业文化遗产之业态样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传统手工业的具体业态是解读其内在文化价值最好的实践样本,是呈现其文化遗产密码的“活化石”。在诠释中国传统手工业文化遗产时,应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一方面,在传统手工业文化遗产地(如在良渚、石峁、二里头、三星堆等相关文化遗址)建设博物馆、展示馆、特色旅游街区等活态传承场域,针对性、系统性开展手工业文化遗产研究,焕发手工业遗产的生命力、文化力。另一方面,在现代生活公共空间(如中心广场、交通枢纽等)融入手工业文化元素,打造实用性、观赏艺术性兼具的标志性建筑、示范区等,发挥手工业文化遗产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展示与叙事功能。
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迭代,传统手工业文化遗产迎来与现代技术耦合俱进的历史契机。为此,在建构中国传统手工业文化遗产叙事体系中,应坚持以国际传播视野为导向,借助科技赋能,搭建彰显中华文明开放包容、文明互鉴的多元展示平台与对话渠道。一方面,立足产业属性和技术优势,持续向“新”发力。坚持传统手工业文化遗产的民族主体性,聚力打造承载中国文化、彰显中国精神的手工业文化遗产品牌,持续开发民族特色鲜明的手工业文化遗产产品和服务,如苗族的苗绣、布依族的蜡染、维吾尔族的乐器等民族文化艺术品。另一方面,推动中国手工业文化遗产与新质生产力深度融合,实施“走出去”战略,依托数字展示、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赋能,架设东西文化沟通的新桥梁、新通道,在向世界分享中国艺术、中国智慧、中国文化的进程中,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作者分别为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三峡大学分中心研究员、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三峡大学〉区域社会管理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手工业的演变对其产业结构的影响及其作用研究”〈17BJL02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