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与“东数西算”战略的交汇点上,江苏省与青海省的对口支援协作正演绎着一场跨越山海的绿色变革。作为中国首个绿色算电协同试点省,青海凭借清洁能源禀赋与江苏的数字技术优势,正书写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通过高水平环境保护,不断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青海深入贯彻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将清洁能源禀赋转化为绿色算力优势,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辩证统一中探索出独特路径。
基础设施援建,构建绿色算力底座。青海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接续储备地,境内水丰、光富、风好、地广,在发展清洁能源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绿电+算力”协同模式,依托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青海大学分中心,江苏团队将“神威·太湖之光”算力调度系统引入高原,建成集5.2 PFlops双精度科学算力与150 PFlops智能算力于一体的区域枢纽,实现“变电缆为光缆、变瓦特为比特”的转型,将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保护的核心动能。分中心通过遥感大模型技术,实现了三江源生态数据的动态识别与农田植被变化监测,使生态巡查人力成本降低60%。在柴达木盆地,江苏援建的“零碳算力岛”示范项目开创了光伏直供+液冷技术的先河,将数据中心PUE值降至1.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这一模式不仅为青海清洁能源消纳提供了新路径,更通过16毫秒高速链路连接无锡与海东,推动“东数西算”落地,使企业运营成本降低约14%。
技术创新驱动,生态治理数字化转型。青海地处“世界屋脊”,是“中华水塔”的核心区域,承担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江苏援青团队以“算力+AI”为核心,在青海构建起多维度智慧生态保护体系。数据显示,三江源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超6%,重要江河湖泊水质达标率100%,荒漠化土地面积连续十年缩减,藏羚羊等珍稀物种数量显著回升。这些生态修复的“数字答卷”,彰显着苏青协作以系统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的实践成效。在生态保护中,苏青协作始终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通过建立全国首个清洁能源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30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区的碳汇变化;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实现全省荒漠化土地动态监测全覆盖;借助区块链技术建立生态保护责任追溯系统。这些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使青海在生态治理中既保持“生态定力”,又提升“治理能力”,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了科技支撑。
机制创新与人才共育,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江苏通过“飞地实验室”模式,将研发环节留在江苏,应用场景落地青海,累计促成知识产权共享协议17项。在人才培养上,实施“候鸟式”专家服务与本土人才“数字生态工程师”计划,三年间累计派遣技术骨干327人次,培训本土人才1200余名。协作机制的创新还体现在“算力+生态”资产证券化探索与跨区域碳交易试点中。例如,江苏援建的西宁绿色算力产业园通过碳汇交易机制,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50万吨,为生态价值转化提供市场化路径。目前,苏青协作的成效已显现于多个维度:青海算力产业带动GDP增长1.2%,新增就业岗位超5000个,清洁能源供电比例达93%,算力中心年均碳减排量相当于种植30万公顷森林。更重要的是,江苏援建项目注重“授人以渔”,如天合光能青海基地通过全产业链布局,实现光伏产业本地化,带动千亿级产值。这一实践为苏青协作提供了三点启示:一是以技术适配性突破生态治理瓶颈,二是以市场机制激活生态资产价值,三是以人才内生动力保障长期发展。未来,需进一步破除数据共享壁垒,制定绿色算力国家标准,推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建设。
从江南水乡到三江源头,苏青协作以绿色算电协同为纽带,谱写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奏曲。当江苏的数字技术与青海的清洁能源深度融合,不仅塑造了高原生态保护的新范式,更在东西部协作史上刻下“创新、协调、绿色”的时代注脚。这场跨越地域与产业的协作,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苏青样本”。 (作者为中组部、团中央第25批赴青海博士服务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