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创新,建设高水平应用型高校
2025-07-22 09:47: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葛崇勋 仇桂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连结点和集中交汇处,是推动基础性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应用型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重要使命,更应该勇挑重担,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先行先试、搭建平台、完善机制,强力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助推地方创新发展。

围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从“技的成熟”到“人的成长”。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首先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一是突出党建引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因此,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要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学院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院系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始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二是上好“大思政课”。“大思政课”是一种具有“大格局”特征的全新课程形态,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价值导向。要打造课程“大体系”,建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三是把好办学定位。要坚持走应用技术型办学之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具有类型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教学内容、培养模式匹配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打造大学生“应用型”特质,形成“学—用—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鲜明特色。

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准“三链融合”关键重点,推动从“学校培养”到“产教融合”。实现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的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需要深入推进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其中,教育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先导性特征。一是全面对接产业链。立足地方产业发展办专业,与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的布局紧密结合,加快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布点相关专业、打造专业集群,建设自身的特色优势学科,使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符合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地方产业需求搞研究,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打造跨专业、跨学院、跨学科的创新力量,对接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和产业集群,推动科研与产业的联动发展。二是提质升级教育链。强化需求导向,优化课程体系与内容,推行“岗位能力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邀请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将产业前沿技术、产品研发经验和成果、工程实践案例等融入课程教学,与行业龙头企业建设“项目式”校企协同育人基地。三是有效激活创新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重点围绕地方产业链,与地方合作建设科技园区,联合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平台等,构建完善的技术转移转化生态体系,保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

围绕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推动从“单一评价”到“多元发展”。人才是创新的根本,高校是人才荟萃之地,高校教师是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到支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着力破除阻碍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保障等方面发展的体制机制,坚决破“五唯”、立“多维”,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用活人才资源、激发人才效能,让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一是在引育双向发力上求突破:一方面,人才引进要有新思路、新视野,发挥集聚效应,利用统战资源(如民主党派智库、侨联海归人才)填补创新链缺口;另一方面,人才培养上要重实战、重实绩,着力建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引导教师深入参与产教融合和产学合作,鼓励教师将科研能力转化为生产力,将教学能力转化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二是在多维评价体系上求突破:深化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出台相关评价实施办法,进一步放权、松绑。比如,可以在编制使用、岗位评聘、职称评定等方面赋予二级单位更大自主权,增强用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再比如,可以引导教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承担科研课题,建立以产业需求、重大应用、重大经济社会效益为目标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三是在科学激励机制上求突破: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系统性迭代人才管理制度文件,持续完善人才政策配套供给,着力形成理念先进、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应用型人才管理制度体系。根据教师的不同特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探索准聘与长聘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宽带薪酬、协议工资和年薪制相衔接的薪酬机制等,为教师成长提供对应的岗位和舞台,让每一位教师都有向上发展的通道,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多措并举,引导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育人智慧、秉持躬耕态度、勤修仁爱之心、树立弘道追求,努力培养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坚强支撑。

(作者分别为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宿迁学院生物与材料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2SJSZ1256〉、宿迁学院统战专项研究重点课题〈2025tzzx02〉、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24YJA710060〉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