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大众化
2025-07-08 11:15: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徐建飞 王滋金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是凝心铸魂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当前,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从理论殿堂走向大众生活,既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必然要求,更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使命担当。

坚持理论深度与话语转化相结合。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大众化,必须坚持理论深度与话语转化的辩证统一,既要彰显伟大思想的理论高度与学理厚度,又要实现话语表达的通俗化与生动化。理论深度是思想传播的根基,话语转化是思想落地的桥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理论深度决定了思想传播的科学性与权威性,要求以严谨的逻辑、系统的阐释,揭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历史规律、文化传承、时代使命中的核心要义;话语转化则决定了理论触达的广泛性与实效性,要求将学术化、抽象化、专业化的理论语言转化为人民群众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的日常话语。

坚持理论深度,必须深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历史逻辑与实践导向,在学理层面构建完整的理论阐释体系,以思想的力量彰显真理的彻底性。这需要立足中国实际,从文化建设规律、意识形态建设、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展开深度解析,确保理论阐释既符合学术规范,又回应现实关切。与此同时,话语转化需主动贴近群众的生活场景与语言习惯。一方面,要提炼思想精髓中的关键词、核心句,将其转化为朗朗上口的口号、标语或故事;另一方面,要借助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理论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形象或案例,使思想传播既有“筋骨”又有“血肉”。

坚持价值引领与文艺浸润相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大众化传播,既要旗帜鲜明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充分发挥文艺作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浸润功能。价值引领是方向,文艺浸润是载体,二者共同构筑起思想传播的“明线”与“暗线”。价值引领强调以清晰的立场、明确的标准,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与国家观;文艺浸润则通过艺术化的叙事、情感化的共鸣,让思想渗透于无形之中,实现价值认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内化”的升华。

强化价值引领,必须突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筑牢文化自信的精神根基。这要求传播者始终站稳立场,在宣传文化思想、阐释文化政策、分析社会现象时,紧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确保思想传播不偏离主流价值轨道。与此同时,文艺浸润需激活文化作品的情感感染力与审美吸引力。通过文学、影视、音乐、美术等多种形式,通过塑造典型人物、描绘时代画卷、讴歌奋斗精神,将宏大主题转化为个体命运的故事,将理论逻辑转化为情感共鸣的纽带,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审美体验中自然领悟思想真谛。

坚持阵地建设与媒介融合相结合。新时代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大众化,既要巩固传统阵地的主渠道作用,又要顺应媒介技术变革趋势,实现传播载体从“单一化”向“融合化”的转型升级。阵地建设是根基,媒介融合是路径,二者共同构成理论宣传和思想传播的立体化网络。阵地建设强调对主流媒体、党报党刊、新闻出版机构等实体平台的强化与升级,确保思想传播有稳固的依托;媒介融合则通过技术赋能与渠道整合,打破传播的时空界限,扩大思想触达的覆盖面与穿透力。

加强阵地建设,需强化党校、高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机构的“理论堡垒”功能,通过制度化、常态化的宣讲、培训与实践活动,将习近平文化思想嵌入教育体系与基层治理。尤其要注重基层阵地的“毛细血管”作用,用好社区活动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等场所开展思想传播。同时,需构建“报、网、端、微、屏”一体化的全媒体矩阵。利用短视频、直播、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将思想内容转化为互动式、沉浸式的数字产品;通过算法推荐、社交裂变等传播机制,实现精准推送与圈层突破。

坚持精准分众与整体统一相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大众化传播,既要针对不同群体的认知特点实施精准化分众传播,又要强化系统性整合传播,避免因过度细分导致价值共识的碎片化。精准分众是方法,整体统一是原则,二者统一于思想传播的“差异化表达”与“一致性内核”之中。精准分众强调以受众为中心,根据不同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群体的需求定制传播策略;整体统一则要求,所有分众传播必须恪守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根本立场,确保理论阐释不走样、价值导向不偏差。

实施精准分众,需建立科学的受众画像与需求分析机制。对青年群体,可侧重以“网言网语”“青言青语”和视觉化内容激发兴趣;对基层群众,需多用方言俗语和现实案例增强代入感;对知识分子,则应提供学理深度与思辨空间以满足理性诉求。传播形式上,可灵活运用微课堂、动漫等多样化载体,实现精准触达与广泛覆盖。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传播对象如何细分、表达方式如何创新,都必须始终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题主线,保持理论逻辑的连贯性与价值导向的一致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扬州大学理论研究基地,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4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自强话语体系建构研究”〈24BDJ078〉、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新时代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众化研究”〈2023SJZD077〉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