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己任的人才队伍
2025-07-08 11:08: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刘玲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一重要论述,对新时代外语专业教育提出了全新期望和明确要求。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时代背景下,培养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己任的外语专业人才队伍是外语教育界必须担当的重要使命。这支队伍应当创新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善用对外传播叙事体系,能在对话其他文明时展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参与国际治理,推动人类共同发展和进步。

重塑大众相应认知,形成社校院通力合作,托举培养。近年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等一系列文件体现出国家对国际传播能力、文化软实力建设、国家话语体系、叙事体系建构的重视和部署。外语界以专业转型和人才培养转向作为响应,明确外语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国家传播意识、全球胜任力”。外语专业人才的职责从“引进来”转向了“走出去”,从辅助向国外学习的“单向学习”转向了助力文明间的“互赏互鉴”,外语专业人才即“外语+国家认知+国际传播”的复合型人才。由此,多所高校调整专业方向,转为“外语+国际传播”或“外语+区域国别研究”。

专业转向和人才培养的全新定位,离不开国家、社会、高校、院系的通力托举。增强政策层面的统筹引导,明确新时代外语教育与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地位,增强社会认同。形成“社校院”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推动社会深入了解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方式和方法。高校、科研院所应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媒体机构合作,合力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人才培养平台,联动定向培养传播型、国别研究型及多语种专业型外语专业人才。强化正面典型宣传,加深全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重要性的感官体验。如通过“外语人才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案例,提升家长和学生群体的主动认知,营造尊重外语人才努力实现国家使命的价值共识。

加快内容体系建设,借力外语互鉴文明,聚拢培养。“输入”与“输出”构成外语教育的基本过程。“输入”不仅是语言素材的接收,更是一种话语的灌输;“输出”不仅是语言表达,更涉及文化叙事的建构。长期以来,这两个环节均深受西方语言文化的主导影响,输入的内容深植于西方思想和文化,对本土语言文化关注偏少、偏浅。输出以输入为基,有关本土的部分要么浅浅带过要么言之无物或词不达意。究其原因,“无物”(不知传播何物)摆在首位,“无语”(难以翻译本土表达)助长其势,“无法”(缺乏有效叙事路径)推向纵深。“文明互鉴”过程中的三大问题,即“如何构建话语体系?如何呈现?如何叙事?”有赖于以契合的课程和教材筑基而成的内容体系。

为引领外语专业培养能承载国家话语体系,善用对外传播叙事体系的专业人才,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组织编写了《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并于2022年9月在全国外语专业院系作为必修课教材统一使用。该举措有效解决了之前我国外语专业教育体系内容建设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缺乏国家话语、叙事体系整合建构,传播能力、文明互鉴意识等融入不足的问题。下一步应依托这套教材设置系统课程集群,助力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文化为核,语言为媒,传播为器”重构内容体系。围绕该系列教材涵盖的丰富主题,如“国家治理与制度优势”“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等,进一步整合“外语+中国学”的内容资源,引导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包含中国立场、中国方案、中国逻辑和中国智慧在内的中国话语。以该系列教材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等领域的词汇、适合国际交流的典型表达、模板化的句式或话语构建中国话语表达体系,充盈学生“用外语讲中国”的语言储备,帮助学生克服内容空心化、语言碎片化、表达模糊化的问题。围绕并扩充教材中多领域、多专业、多角度的中国故事叙事资源和案例库,通过演讲、辩论、受访、展览等多种叙事方式,采取引证、举例、对比、分类等叙事手段,提炼不同语境下的多语种传播的叙事范式,为国际传播提供语料和支撑。

重视匹配师资培养,提供保障和蓄力,持续培养。打造一支同时具备语言能力、文化自信、传播素养与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制定分层次、多梯度的师资培养机制。先组建一批高水平的“语言+国别+传播”复合型师资团队,通过团队内部互助交流、扎根精进其国际传播力,进一步深化国家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的建构;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地定期举办教科研活动,引导更多青年教师突破学科瓶颈,跨专业融合,形成知识结构转型,助力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明确制度供给和待遇提升。出台专项师资培养计划,以实际行动提升专项教师待遇,如将承担“传播中国”相关课程的教师纳入重点教师发展支持计划,在教学成果评估、科研成果认定、境外研修、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高校构建“国家传播力教师发展共同体”,通过校际联盟、联合教研、线上资源共享等方式,提升教师对于对外叙事话语逻辑、传播技巧、多语种表达的理解与教学能力,真正实现“培养什么人”的师资保障与“怎么培养人”的教学供给协同。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高等学校外语类专业‘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编写与研究”21@ZH0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