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大思政课”品牌 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
2025-06-10 10:02: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田起香 刘少宝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面向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其中,“打造一批‘大思政课’品牌”是一项重要要求。“大思政课”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载体,是高校思政课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蕴含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新趋势、新模式。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建设思政课的“社会大课堂”“大资源平台”“大师资体系”,为“大思政课”品牌建设明确了方向。

承担育人使命,筑牢“大思政课”品牌“基座”。“大思政课”是具有使命担当的时代大课,新时代背景下,“大思政课”品牌建设必须坚持在良性运转的育人大环境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引领性,这是打造“大思政课”品牌的必由之路,也是“大思政课”品牌建设面临的挑战。“大思政课”品牌建设和发展必须承担“立德树人”教育使命,锚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坚持把价值观塑造摆在首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打造“大思政课”品牌,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既要在个人层面培塑学生正确的思想认识、道德品质、政治觉悟,更要激发优秀的师生个体融入集体和社会,积极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进程。要夯实“大思政课”品牌“底座”,实现“大思政课”目标之“大”,既能传道授业,更能“解疑释惑”,解师生自身发展之惑,解社会革新之惑,在师生间知识情感、道德理性的引导濡染过程中,培养出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材。

坚持系统思维,丰富“大思政课”品牌“实践”。“大思政课”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铸魂育人工程,要坚持系统思维,进行系统规划,紧扣“课”的属性,突出“大”的特点,在立足“大变局”、坚持“大目标”基础上,建构“大课堂”、丰富“大内容”、优化“大方法”、培养“大师资”。“大思政课”品牌建设的各环节、全领域要立足“大变局”,将课程教育与时代进程、历史发展、学生之需紧密结合,主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为国家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持者和践行者为重任,通过设立教学大目标、课程大目标与课堂大目标,引领学生胸怀“国之大者”,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有内涵,深切感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拥护党、热爱国家、心系人民,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因此,要注重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多种场域的联动发展和协调平衡,强化思政课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的紧密互动与生态运行,形成“大思政课”建设的良好生态氛围。一是打破传统教学场域局限,建构“大课堂”。通过专题大课、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式,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生态系统,让学生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二是善用社会“大资源”,丰富“大内容”。中华文明5000年的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100余年的披荆斩棘,新中国成立76年的丰功伟绩……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社会万象,这些都是“大思政课”的真实教学素材和鲜活教学内容。要充分发掘、整合、利用教育资源,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三是立足学情分析,优化“大方法”。基于教学目标,立足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在“学”“思”“践”“悟”的不同阶段优选相应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现场教学、小班讨论、小组实践、课题研究等教学方式,辅以专题式、问题式、渗透式等教学方法,开展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服务式教学等,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感悟将所学所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四是多元化引才,培养“大师资”。以教育家精神涵养大国良师,成为书本知识传授的“经师”和涵养德行、铸造品格的“人师”。聚焦“政治强、格局大、情怀深、思维新、纪律严、人格正”,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大师资”队伍。将触角延伸至各行各业,海纳各领域专家学者、行家里手、党政领导、先进榜样、道德模范和英雄人物等,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

注重特色赋能,强化“大思政课”品牌“创新”。“大思政课”品牌建设需顺应时代变化,不断创新与更新,通过挖掘资源特色和技术优势,持续推动改革创新。这不仅体现了思政课程建设的内在规律,也展现了“大思政课”与时俱进的特性。这既映射了思政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也反映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课程建设需求的演变,是一个不断追求课程体系平衡与目标优化的持续进化过程。

一方面,充分挖掘和利用参差多态的地方特色资源。“大思政课”要与高校所在地方的历史文化、人文社情和生态环境等特色相结合,盘活地域文化这一重要特色资源。具体来说,就是充分挖掘、整合与利用地方“四色”资源。一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是时间的低语,诉说着地方发展深沉的历史根脉与文化精粹。二是红色资源,红色资源是印刻于地方发展历史中的革命印记,既包括物质形态,如革命遗址、革命纪念馆、革命文物等,也包括党的精神谱系、革命文化、红色基因等,它们共同铸就地方的红色记忆。三是绿色资源,它展现了地方独有的生态之美。要深入挖掘并展示其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使得每一片独特的自然景观都转化为“大思政课”的生动“教材”。四是金色资源,即地方发展的辉煌历程,村民自治、乡村振兴、企业科研等案例和素材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可通过研学、参观、职业体验、现场调研和访谈等方式,让思政课“看得见”“摸得着”“体验到”,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新时代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的深刻理解,更激发其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另一方面,深入探索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育人新模式。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一系列数字化技术组成的“数字综合体”将深刻影响“大思政课”品牌建设,对“大思政课”将产生重要且持久的影响。要精准把握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数字原住民”特征,用数字技术为“大思政课”品牌建设赋能。一是创新运用多元数字载体,服务“大思政课”品牌建设。探索运用数字化技术聚合教学资源、打造数字平台、探索数字场景学习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大思政课”的教育场域和学习空间,高位赋能“大思政课”教育和学习,拓展网络育人空间。二是整合多元数字资源,助力“大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利用数字技术进一步连接家、校、社,连接学生学习与生活,释放各类教育资源的无限潜能。同时,助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线上教学、在线测验、学习跟踪、个性化学习评价等。此外,通过VR课程体验、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等高端智能设备,实现“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数字化转型,使学生身临其境,强化体悟与认同。三是强化教育主体数字素养培育,赋能“大思政课”。要加强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培训,提升其数字化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实现课堂教学精准诊断、学生个性化精准施策、数字化智能科学评价,以及动态完善“教”与“学”全过程,持续推动数字思维融入“大思政课”格局,提升“大思政课”品牌智能化与精细化水平。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24JDSZK026〉、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题一般项目〈23VSZ062〉、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4SJSZ1038、2024SJSZ1043〉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