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2025-06-24 10:04: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董俊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尤其是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任务,要发挥好高校作为科技成果的主要供给端、高水平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作用,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准确把握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形势。产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对照新质生产力要求,传统产业要聚焦巩固领先地位,提高科技含量促进高端化,依靠数字赋能促进智能化,利用低碳技术促进绿色化。新兴产业要聚焦培育国际竞争力这一目标定位,做强产业集群,提升产业主导力,形成全产业链的掌控力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坚实支撑力。未来产业要聚焦积极布局建设,强化技术预研、突出示范引领、拓展应用场景。在此过程中,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既需要潜心研究的科技人才,也需要善于转化成果的创业人才,还需要提供全周期、全链条服务的专业人才。一定程度上讲,各专业各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都应服务于创新、服务于发展,这样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性、有效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统筹谋划高等教育发展,引导高校因时因势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涵盖基础类、应用类等各方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性、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实现高水平共赢发展。

着力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随着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前沿技术持续涌现,新兴职业更加多元,学科专业必须及时优化。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鼓励高校高标准建设支撑国家原始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科专业,注重应用学科专业与相关产业、区域发展的协同联动。实施优势学科、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围绕学科支撑、高水平应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急需紧缺、新兴交叉等类别,建成一批体现地域特色、代表一流水平的优势专业集群,着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加强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加快人才培养布局,强化“科技+人文”双核驱动。把人工智能纳入通识教育,探索“人工智能+专业”教育,实施工学结合、研学一体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力推进跨学科、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在此基础上,构建“学科链+产业链”联合体,打造新型产教融合体,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引领、技术支撑。

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大改革力度,探索更多路径,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加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支持力度,深化学分制、导师制、书院制等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建立高校与企业协同、政府参与的工程硕博士培养体系,鼓励新型研发机构、科技领军企业与高校构建人才培养共同体;纵深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强化课程、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建强关键领域专门人才培养平台,从招生选拔、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评价、学位授予等各环节加以完善,实施大院名企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重点)产业学院、专业特色学院。优化人才贯通式培养路径,积极推进高校与中学共建拔尖创新人才共育基地,有效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知识基础进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场景中真实问题的能力,为拔尖创新学生成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生态。人才是推动创新的关键要素,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支撑。对于高校来说,无论是教师教学、科研,还是学生学习、成长,都需要好的环境、好的平台。把教育科技人才评价贯通起来谋划,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加大青年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在各级人才计划中设立青年人才专项,针对性开展长期跟踪培养,提供个性化、专业化、针对性的服务保障,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推进实习实训与就业创业联动,与知名企业共建实训平台、联合培养基地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锻炼平台,为优秀师生争取创业政策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愿,提高创业思维、创业能力,孵化有市场潜力的项目。探索校地校企联合用才,引导企业人才到高校搭平台、建团队、带学生、强学科,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探索人才自主评聘、自主立项等做法,更大程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组建一批人才攻关联合体,建立“引在高校、用在企业”机制,促进人才跨区域跨单位流动使用。对江苏来说,要用好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这一重要平台,既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又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将其打造成为创造知识和市场价值、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更好地助力国家创新效能的整体提升。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信息化背景下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2SJYB0614〉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