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密钥
2025-09-09 15:58: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张 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的作风直接体现党的性质,党的作风建设深刻影响着党的战斗力与生命力。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民族解放事业的过程中,始终将作风建设作为塑造党的形象、密切联系群众、团结抗战力量的关键所在,致力于锻造一个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不断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最终赢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积累了极为宝贵的历史经验,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重要镜鉴,是新时代我们党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宝贵财富。

抗战时期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缘于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发挥马克思主义政党引领作用的迫切需要。这一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面临着存亡绝续的严峻挑战。在此情况下,如何领导并凝聚全民族力量共同抗战成为挽救民族存亡的根本出路。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坚定的抗战力量,最先高举抗日救国的伟大旗帜、最早倡导构建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始终坚定维护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的形成,一方面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成为能够团结各阶层民众的政治力量,从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转向同时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另一方面则更加强调中国共产党能否展现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因此,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不仅能够克服党内各种错误思想残余、适应残酷斗争环境,还能够有效动员和组织全民抗战力量,将党的作风建设与民族解放的历史使命有机统一,以良好的政党形象、蓬勃的政党生机来促进全民族的大觉醒、全民族的大团结,为最终赢得人民群众广泛认可、在实现民族解放中走向民族复兴提供强大支撑。同时,优良作风不断锻造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确保党能够在复杂的统一战线环境中保持政治独立、思想统一和组织纯洁,更好发挥出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抗战时期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主要是通过锤炼党性、践行群众路线、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途径,实现了阶级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的高度统一。在锤炼党性方面,党中央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与党性教育作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制定出台第一份以增强党性为主题的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强调全党要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与统一纪律,不断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有效强化了党员队伍的意志,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意识与政治信仰更加牢固;在践行群众路线方面,通过“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等具体实践,在根据地形成了“官兵一致”“军民一家”的良好社会氛围,有力激发了群众“保家卫国”的自觉意识,在领导工农妇女、知识分子等各阶层参与抗战中建立起广泛的统一战线,筑牢了全民族抗战的群众基础;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上,党中央高度重视作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严明党的纪律以维护组织纯洁。特别是延安整风运动,以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为突破口,推动全党从思想根源上清算教条主义错误,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让党在思想、组织和行动上高度统一,将分散的革命力量、根据地政权等整合为空前高效的战争动员体系,为全民族抗战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不难发现,通过党的作风建设,把党逐步建设成为人民衷心拥护、社会各阶层普遍认同的统一战线的领导者与践行者,极大增强了党的政治感召力,深刻彰显其阶级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的高度统一,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形式联合走向实质协同、从政党主张走向全民行动。

抗战时期党的作风建设对党的历史、现在和未来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引领着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夺取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其中,党的作风建设为其提供了重要支撑、意义重大。从历史回顾维度来看,抗战时期党的作风建设进一步彰显了共产党人服务人民、艰苦奋斗、秉持大义的政治本色,塑造出全国性、群众性和先进性的政党形象并显著提升了其在人民群众中的认同感,以“延安作风”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得全民族抗战有了真正的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为赢得抗战胜利、实现民族解放和开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当前实践维度来看,全民族抗战时期党的作风建设中的整风运动、制度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及其成功经验,经过发展完善已经成为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准则,成为党推进自我革命、破解百年大党独有难题的“传家宝”,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不断向上向善;从未来发展维度来看,全民族抗战时期党的作风建设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其理论与实践探索熔铸于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之中,是新时代新征程继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是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的内在要求,激励广大共产党员能够以强大的精神动力来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从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总体逻辑及实现机制研究”〈22&ZD02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科院院长,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