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生产生活各领域,劳动力市场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职业不断涌现,传统岗位也在迭代升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面对新形势,高校必须以数智化为引擎,推动就业指导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引领、从统一服务转向精准导航、从毕业指导转向终身陪伴,真正为大学生铺就一条高质量就业的智慧之路。
培育未来核心竞争力,推动高等教育变革。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重新定义了社会用人标准。高等教育体系必须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以教学创新为抓手,把数字基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大学生全力打造“数智基础能力+动态学习能力”的二维核心竞争力。一是筑牢数智基础,夯实就业基本功。培养未来竞争力,要着力提升学生的数智基础能力,要把人工智能素养培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位置。一方面,打破学科界限,建强跨学科数字通识课程体系,把数据分析、AI工具应用等内容融入专业基础教学。另一方面,建立数字素养分级认证体系,聚焦信息甄别、数据处理、数字工具创新应用等核心能力,形成可量化的“数字素养图谱”。教师根据分级标准确定教学起点,设计个性化课程与实践项目,指导学生科学运用AI工具提升专业技能、了解行业动态,为未来就业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激发学习动能,建立课程更新机制。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教育不能再停留在传统知识传授模式上,应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态学习能力。其一,更新教学内容。人工智能相关课程要实时紧跟技术发展和行业应用,确保学生所学技能与时俱进。其二,创新教学方法。多运用数智工具设计“复合型”课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整合知识、锻炼思考能力。其三,建立快速反馈机制。将行业趋势、学生反馈及时融入课程调整与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熟练运用AI工具拓展认知边界、解决复杂问题,培养学生持续学习能力。
构建数智全周期管理,助力学生就业提升。新时代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须从“毕业季突击服务”转向“全周期培育引导”。传统模式局限于毕业前短期服务,难以满足学生成长和个性化发展需求。我们要科学运用数字智能技术,搭建就业指导平台,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性变革。一是打造数智平台核心,打通校内校外连接。从校内来看,高校要整合学生的学业、科研、社会实践等数据,建立动态成长档案,形成精准的“学业画像”,为生涯指导提供数据支撑,实现科学决策。从校外来看,高校要打通招聘市场、行业趋势、区域政策等数据,生成产业人才“需求图谱”,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能力需求变化。数智平台通过分析学生就业意向和行业选择趋势,助力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不同专业、年级开展精准服务,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二是强化实践管理环节,延伸就业核心指标。数智化要贯穿就业指导关键环节,形成管理闭环。一方面,优化实习实践管理,整合岗位资源,实现智能匹配与在线管理,用大数据合理分配资源。同时记录实习表现,为就业推荐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建立长效就业质量跟踪机制,不仅看“就业率”,更要长期跟踪毕业生的薪资水平、岗位匹配度、职业满意度等内容,构建“就业质量数据库”。根据反馈数据,高校动态调整课程内容、深化校企合作、优化指导策略,形成“培养—就业—反馈—提升”的良性循环,提高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匹配度。
重塑精准就业导航,搭建数智服务体系。要让就业服务真正满足学生需求,关键在于构建智能导航系统,核心是打造强大的智能就业大数据平台。一是整合多元数据资源,实现精准分析画像。该平台整合校内的成绩、科研、社团活动等数据和校外的平台招聘信息、行业发展报告、宏观经济数据等,通过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深度挖掘岗位需求规律、行业能力模型、薪资分布特征、地域流向热点等信息,形成学生“能力—兴趣—价值观”的精准画像。二是打造求职训练平台,提升学生求职能力。积极打造沉浸式“求职能力训练场”,充分利用VR技术模拟高压力面试场景,通过AI面试官进行互动训练与反馈,让学生在逼真环境中锻炼求职技巧和心理素质。三是建立跟踪反馈机制,提供终身就业服务。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建立跟踪、反馈与赋能机制。不仅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指导,还要对毕业生进行长期跟踪,收集他们在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为在校学生的培养和就业指导提供参考。这样不仅能化解当前结构性就业矛盾,更能为产业升级储备既懂专业又有学习韧性的新时代人才。
聚焦数智赋能,构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指导体系,是驱动高等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关键之举。该体系以锻造未来二维竞争力为内核,以打造数智化全周期管理为支撑,以重塑精准导航服务为路径。高校要以战略眼光拥抱技术变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整合资源,用数据智能提供精准服务,通过产教融合贯通培养链条。只有这样,才能在人工智能重塑职业版图的时代,帮助每一位大学生找准方向、积蓄力量,在未来职场实现价值。这既是提升个体职业获得感与幸福感的必由之路,更是高校赋能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践行教育强国战略的时代使命与战略支点。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本文为2025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项目“AI赋能视角下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指导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5SJSZ006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