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成人”是儒家思想的理论根基。从先秦孔子到明代王阳明,儒家形成了丰富的“学以成人”思想体系。明代中后期,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继承和发展了儒家这一思想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乐学”说。泰州学派的“乐学”思想,对于今天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儒家的“学以成人”传统
众所周知,作为中国文化主体的儒学是一门关于人生命的学问,它以“人”为思考和关怀中心,以“成圣成贤”为目标,以“学”为路径方法。“学”是孔子思想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意义的观念,渗透在其思想体系的方方面面。
在《论语》中,“学”出现了65次之多,“好学”出现了16次之多。《论语》以《学而》开篇,首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强调学习对于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孔子认为,人不仅要学习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核心的生活技能和以“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核心的文化知识,更要“学道”,即培养良好的道德人格,最终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君子,乃至理想中的圣人。孔子这种关于“学”的思想经先秦孟子、荀子以及宋代朱熹、明代王阳明等大儒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博大精深的儒家“学以成人”思想体系,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
泰州学派的“乐学”思想
到了明代中后期,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学以成人”思想。这主要表现在泰州学派非常重视讲学,并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乐学”说。
泰州学派为什么重视讲学?这主要是因为泰州学派的传播对象是平民百姓。明代之前,儒学的传播主体是士大夫阶层。士大夫们虽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却严格限制民众议政的权利,要求平民百姓要“思不出其位”。以王艮为首的泰州学派,突破这一千年桎梏,大力倡导平民百姓也可以有“尧舜君民之心”。因而其学派成员遍及士农工商,尤以灶丁、陶匠、商贩等工商业从业者为主体。进一步看,正是由于泰州学派的传播对象是缺乏接受系统教育机会的平民百姓,故而泰州学派将讲学视为启迪民智、化民成德的核心路径。显然,这一实践蕴含着这样一个理念:即使是平民百姓,通过学习亦能“成人”。这不仅是对孔子“有教无类”精神的彻底践行,更是将儒家“学以成人”之学推向普通大众的伟大实践。
什么是“乐学”?王艮以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境界旨归,以王阳明“乐是心之本体”为哲学基础,将“乐”升华为人之良知本心的本然状态。基于这一哲学基础,王艮提出了“乐学”说。他说:“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可见,在王艮看来,学习的本质是良知本心的自然显发与生命愉悦的自觉体验,故而学习是快乐的。这一思想既强调学习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本然快乐,又主张以快乐的方式展开学习。
为什么要“乐学”?泰州学派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了“乐学”的必然性。在泰州学派看来,“乐”乃道体之本然,故体道之学必在乐中成就。王艮对儒家的“道”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强调圣人所说的“道”就蕴藏在老百姓的吃饭穿衣、生产劳作、人际交往等日常活动中。由此,王艮高度重视人的感性生命,认为人的身体乃“天下万物之本”,强调安身、保身、尊身是体道前提。基于此,王艮又进一步认为,真正的求道之学就在百姓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而学习的过程亦须顺应生命之自然,在愉悦中进行,绝不能压抑乃至戕害身心。王艮的儿子王襞进一步指出,“乐即道,乐即心也”,直接将“乐”与“道”和“心”等同。王襞这一思想的实质是将“乐”上升到本体论高度,强调心体本乐,赋予学习以内在的快乐属性。
怎样“乐学”?泰州学派反对繁琐的经院式学习方法,而主张“即事是学”的简易方法,即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体悟道理。基于这种学习理念,泰州学派常用通俗易懂的俚语、朗朗上口的诗歌来诠释儒家的伦理道德。例如,泰州学派创作了《乐学歌》《劝忠歌》《劝孝歌》《勉世诗》《歌修齐》《歌安业》《歌安止》《歌乐学》《歌经书》等大量通俗易懂的教化诗歌。另外,泰州学派讲学不拘场所和时间,常常利用茶馆集市、田间地头、寺庙道观作为讲学场所,注意利用老百姓的劳动间隙、夜间闲暇、节庆集会开展讲学,真正做到了随时随地设坛授业解惑,较好地实现了讲学与老百姓的日常劳动生活紧密交融。这种讲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儒学传播的时空限制,将文化传播从庙堂书院解放至民间生活现场,形成了独特的平民教育模式。
泰州学派“乐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泰州学派的“乐学”思想对于今天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是有助于正确认识教育的本质。泰州学派倡导“乐学”精神,本质是强调本真的教育绝非是将人异化为知识的容器或应试的工具,而是唤醒个体心灵中本然具足的情感愉悦与道德自觉,使学习成为生命自然舒展的内在需求。当前,“唯分数论”依然充斥在教育各领域,不仅遮蔽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扭曲了学习与生命成长的共生关系。因此,今天我们要大力宣传和践行泰州学派的“乐学”思想,切实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使教育真正从“分数竞争”转向“生命成长”,实现教育回归“学以成人”的本质。
二是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泰州学派将讲学的重心下沉至普通百姓,直面灶丁、樵夫、陶匠、农人、商贩等被传统精英教育排斥的平民群体。这一革命性实践的本质是坚信受教育的权利不应被士大夫阶层垄断,将“人人可成圣”的儒家理想化为现实行动,其中蕴含的正是一种根植于生命尊严的朴素教育公平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泰州学派的朴素教育公平观启示我们:要着力构建以“生命觉醒”为内核的发展性公平观,更加注重通过情感唤醒和主体性培育,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发展动力,使学习者都能获得人格完善与精神成长的赋能,最终让学习者在“学以成人”的过程中实现生命之质的精一纯粹和生命之量的广大博厚。
三是有助于革新教育方法。泰州学派倡导的生活场景即课堂、劳动实践即教材的“即事是学”的教育方法,其本质在于推动知识的平民化与普及化,将学问从经院殿堂解放至市井烟火之中。反观当下,我们的教育仍困于抽象化知识与标准化教室的窠臼,课堂中依然存在“填鸭式灌输”“标准化答案”等痼疾。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泰州学派倡导的“即事是学”的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要切实树立起全域融合的大教育观,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积极利用社会大课堂来开展教育教学,探索构建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的育人机制,使教育真正成为贯通课堂与社会、连接当下与未来的生命成长之旅。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泰州学派历史传承与当代价值”负责人,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