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全育人” 筑牢思政引领力
2025-09-09 11:03: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韩凌志

思政引领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政治属性的核心体现。提升思政引领力是对我们党教育理论的守正创新,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实践要求。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提升思政引领力要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导向,通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育人格局,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使思政教育既有思想性、理论性,又有亲和力、针对性,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思想保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以全员育人凝聚思政育人合力

全员育人体现的是思政教育的社会性特征,其核心在于激活各类教育主体的能动性,旨在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教育资源,打造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思政教育生态体系。

学校内部要构建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思政课教师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力量,应当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主动适应新时代要求,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打造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思政课堂,切实发挥思政教育主渠道作用。同时,学校要着力激发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效能,构建“思政+”教学体系,将思政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融合,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引导的有机统一。“朋辈教育”是新时代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是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此,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功能,重点培育学生党员、骨干等先进典型,以榜样力量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要同向同行、协同发力。父母作为子女成长的引路人,应切实承担起教育主体责任,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秉持科学的教育观念,在情感关怀、价值引领、潜能开发、习惯养成、人际交往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社区及各类社会组织也应积极作为,采用举办公益讲座、开放实践资源等方式,将思想品德教育自然融入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全程育人贯通思政育人链条

全程育人要实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探索从点到面、从内到外的立体式育人模式,形成覆盖学生成长全周期的教育网络,保障思政育人工作的系统衔接和持续深化。

构建贯穿学生成长全周期的育人体系,根据不同学段特点设计阶梯式培养方案。从新生入学适应到学业发展指导,从职业规划启蒙到毕业前的人生导航,形成环环相扣的教育链条。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关乎个人成长、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应构建全周期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将心理健康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针对学生成长需求,系统开设压力调节、社交技巧、逆境适应等专题心理课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心理调适技能;健全心理咨询服务体系,设立专业化心理辅导中心,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队伍,采用“一对一”定制化辅导、主题工作坊、同伴互助小组等多元形式,构建完善的心理支持体系,培育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构建系统化、协同化的育人机制,实施学生发展全过程跟踪管理。学校应建立数字化成长档案,动态记录学业进展、心理状态、实践经历等核心发展指标,绘制个性化的学生成长画像,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整合教学管理、学生服务、心理咨询等资源,凝聚多维度育人合力,为学生提供贯穿始终的发展支持。

以全方位育人打造思政育人格局

全方位育人理念下的思政育人格局,是以系统思维构建的立体化教育生态,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边界,实现思政教育的浸润式渗透。“第一课堂”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主阵地,其质量直接决定着思政育人成效。当前,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态度消极、参与度不高,认为思政课就是“水课”。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应以增强课堂吸引力为突破口,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评价机制,使思政课堂焕发新活力,让思政课既有思想高度又有现实温度,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

提升思政引领力还需注重“第二课堂”的思政育人功能,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认知、锤炼品格。学校要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组织红色经典诵读、校史情景剧展演、榜样人物访谈等富有感染力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自然接受思想熏陶;运用校外资源,积极开展乡村振兴调研、“三下乡”活动、红色研学等活动,使思政教育扎根现实土壤。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塑造青年价值观的重要场域。当代大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其认知特点和行为模式都带有鲜明的数字基因。提升思政引领力还需主动拥抱互联网,将网络阵地打造成为立德树人新平台,借助短视频、直播、互动H5等新媒体形式,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化为青年易于接受的“网言网语”,构建起符合时代特征的立体化育人体系。

提升思政引领力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创造性发展,是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举措。牢牢把握“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系统整合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思政等多元载体,实现从“小思政”到“大思政”、从“理论灌输”到“价值浸润”的转变。未来,随着“三全育人”体系的持续深化,思政教育必将展现出更强大的引领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撑。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KYCX22_3408〉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