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学研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的重大命题。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苏州考察时进一步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的重要论述,不仅有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理论意义,而且有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重大实践意义。
人文经济学研究的关键在于理解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中人文与经济的结合,而苏州恰恰是习近平总书记眼中“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文化很发达,经济照样走在前面”的地方,这正是苏州人文经济实践的样本价值。
注重人文的经济性。苏州历来具备人文优势,人文是苏州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所在。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江南文化的代表性城市之一,苏州形成了特有的人文资源、人文传统、人文价值、人文智慧和人文精神,并善于将这些人文特色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将人文资源直接转化为经济要素方面,以苏州古城核心的姑苏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就有通过保护利用古巷古宅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在弘扬人文传统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方面,以郑和下西洋起锚地的太仓高新区为例,开放包容的人文传统塑造了良好的对德合作品牌。在用人文价值赋能经济发展方面,以中国四大绸都之一的吴江区盛泽镇为例,重商厚文、实业报国的人文价值培育出两个世界500强企业。在用人文智慧创新发展路径方面,以“中国新农民”故事会永久举办地常熟市铜官山村为例,农文旅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在用人文精神引领推动经济腾飞方面,以全国文明城市策源地的张家港市为例,张家港精神作为动力源泉引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些人文优势为苏州人文经济实践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强大动能。
注重经济的人文性。人文经济学以人为本,而西方经济学以物为本,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苏州经济的人文性呈现三个特点:一是良好的经济发展为苏州人文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唐宋以后,苏州经济逐渐崛起,“风物雄丽为东南冠”,至明清时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伴随“仓廪实”“衣食足”而来的,是崇文重教之风在苏州兴起,至明清时苏州也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凡与文化相关的方面,如文赋诗词、书法绘画、戏曲音乐、 雕刻园林等,苏州均很发达,在全国享有“状元之乡”“院士之城”“百馆之城”“百园之城”的美誉。二是苏州经济发展是以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突出特征就是宜居宜业,江南水乡与四角山水的规划保护、高水平民生保障与重商亲商营商环境的相互促进、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等方面,让苏州人有很强的获得感、幸福感。三是苏州商人和企业家是带着家国情怀发展经济。他们在追求利润的同时,积极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付诸实践,如造福桑梓、热心公益、保护环境等,苏州集体和个人在全国、全省表彰的慈善先进典型中均名列前茅,同时,主动投身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在助力国家发展中做大做强自己,真正做到义利并举。
注重人文经济的融合性。人文经济学注重人文经济的融合性,集中体现为效率与公平、物质与精神、人与自然的融合。效率与公平的融合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扩大经济发展的规模,还要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能分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苏州不仅经济总量稳居全国城市第六位,也是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最低的城市之一,具有城乡融合发展的鲜明特色。物质与精神的融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苏州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满堂红”,苏州“江南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人与自然的融合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苏州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多年居全省第一,大力推进ESG创新生态建设。
下一步,苏州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推动人文经济学研究迈上新高度,在更高水平上探索人文经济学实践路径,重点在打造研究阐释、人才集聚、转化应用“三个高地”上下功夫:
打造人文经济学研究阐释高地。加快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经济苏州研究中心、苏州大学人文经济学研究院等载体建设,产出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助力构建人文经济学自主理论体系。办好人文经济苏州论坛,建好《苏州大学学报》“人文经济学研究”专栏,探索建设人文经济学研究重点实验室,不断提升苏州人文经济学研究影响力。
打造人文经济学人才集聚高地。组建苏州人文经济学研究专家库,面向海内外集聚高层次人才,为人文经济学研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加快人文经济学学科建设,支持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苏州大学等高校开设人文经济学专业。持续推进全国首批人文经济学教材编写工作,打造精品课程,奠定人文经济学教材和课程基础。
打造人文经济学转化应用高地。在全国率先推出中国城市人文经济发展指数。建好用好苏州人文经济学研究与实践基地,强化展览展示、课题研究、教学实践、学术交流、培训教育、文旅体验六项功能。不断提升全民人文经济素养,推动基层和干部群众创造更多人文经济学典型案例,探索建设人文经济学实践示范区。
(作者分别为苏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苏州市社科联科研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