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薪火相传的看家本领,是新时代破解改革难题的锐利武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树立“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的鲜明导向。面对世界百年变局与民族复兴全局的历史交汇,唯有深悟调查研究这个“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的实践伟力,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校准行动坐标、积蓄奋进动能。
学懂弄通核心要义,才能打牢干事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调查研究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在治国理政中的具体运用,其核心作用在于通过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根基所在。它通过穿透表象、直达矛盾的认知过程,使政策制定摆脱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桎梏,在客观实际与群众需求的交汇点上确立行动坐标。调查研究是把握发展规律的必经之路。面对复杂多变的改革实践,唯有通过系统调研才能剥离偶然性、抓住必然性,在动态平衡中校准发展方向。调查研究是破解知行合一难题的关键枢纽。既推动理论在实践检验中深化发展,又促使实践在理论指引下突破创新,形成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特别是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新时代,调查研究更成为解码利益诉求多元性、把握矛盾运动规律性、增强政策供给精准性的根本方法,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认知基础和实践支点。1927年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五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用32天沉浸式调研破除对农民运动的偏见,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廓清思想迷雾,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奠定认知基础。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跋涉险峻山路,用“脚踩红土尝湿度、裤腿磨破察茶芽”的扎实作风,破解深度贫困乡村发展难题,开创“弱鸟先飞”的脱贫实践。事实证明,在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每一项重大决策的出台、每一次伟大成就的取得,无不建立在扎实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研究、思考、确定改革的思路与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唯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精准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发展潮流,作出科学决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调查研究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要求党员干部以问题导向穿透表象、以系统思维把握规律、以群众路线凝聚智慧,真正做到“把准脉、诊准病、开对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在车间码头、田间地头、社区院落中摸清堵点痛点,在解剖麻雀、抽丝剥茧中把握本质规律。正所谓:“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只有将调查研究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践行群众路线的载体,才能破解“本领恐慌”。
双脚沾满泥土,才能摸透实情解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调查研究是“传家宝”和“基本功”,但一些党员干部将调研异化为“走过场”“摆架子”,背离了其本质要求。这种“虚浮式”调研表现为:有的干部“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满足于“蜻蜓点水”式的走访;有的热衷于“踩点预演”,将调研现场包装成“样板间”,掩盖真实矛盾;有的“调而不研、研而不决”,将大量数据材料束之高阁,未能转化为破解难题的实际行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有的调研看似热闹,实则走形变味,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加重基层负担。”这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调研作风,与党的宗旨背道而驰,严重损害决策科学性和公信力。
与形式化调研形成鲜明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调查研究方法论始终以“躬身实践”为核心要义。他强调“既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所谓“深”,就是要深入到矛盾最集中、问题最复杂的领域,“钻矛盾窝”而非“看门面窗”;“实”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杜绝“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的套路;“细”体现为解剖麻雀的功夫,既要看“高楼大厦”也要察“背街小巷”,既听“顺耳话”也纳“逆耳言”;“准”强调把握本质规律,善于从纷繁现象中抓住主要矛盾;“效”则注重成果转化,推动调研从“纸面报告”变为“地面行动”。这既是对毛泽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思想的继承,又赋予其新时代的实践内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
调查研究必须与群众路线深度融合。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走遍当地乡镇村落,把基层情况摸清、把群众诉求吃透;到福建宁德任职后,他又足迹遍布闽东大地,深入县域乡村访贫问苦、倾听民声。在湖南十八洞村,他坐在贫困户家的板凳上谋划精准扶贫方略;在黑龙江建三江农场,他俯身察看水稻长势时裤脚沾满泥土;在甘肃元古堆村,他接过村民递上的水瓢直接饮用……这些生动场景,诠释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论,树立了新时代领导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典范。新时代新征程上,唯有将调查研究作为破解时代之问的“源头活水”,把成果转化作为检验作风能力的“实践考场”,才能以调研实效回答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时代命题,书写属于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