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当前,我国农科人才培养体系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适配问题,亟须深化农科教育改革,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扬州大学作为我国农科教育的先行者之一,自2010年起与江苏省张家港市、常熟市等地政府深度合作,首创校地协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育人主体与用人主体的有机融合,为新时代农科教育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
国家战略导向与地方发展需求的耦合驱动
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的具体部署,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2022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校地合作,探索推进涉农专业订单定向人才培养计划。校地协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创新培育兼具现代农业技术、经营管理能力和乡村治理素养的复合型人才,既彰显了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又切实回应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对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
应对区域人才困境的现实选择。江苏省苏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三农”问题具有典型性,其农业从业人员呈现出典型的“高龄化、低学历、高流失”特征,这种“老龄化”与“人才空心化”叠加的困境,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基于此,地方政府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张家港市2010年率先启动合作计划,着力破解工业化进程中农业转型的人才瓶颈;常熟市2014年跟进实施,重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昆山市2023年加入合作,旨在为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合作机制,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的精准对接和良性互动。
校地协同机制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构建
“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协同机制,实现了政策联动,地方政府出台学费全免、定向就业等激励政策,学校配套实施弹性学制、学分互认等灵活措施;资源互通,地方农业专家参与教学,学校教授担任地方科技顾问,形成人才双向流动机制;过程共管,从培养方案制订到毕业考核评价,校地双方全程参与、共同决策。
“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培养体系创新。一是构建“三维融合”育人格局,将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理念贯穿培养全过程。在课程层面,开发“中国饭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等思政案例库;在专业层面,开展“五色土”仪式、“忆苦思甜饭”体验等特色活动,强化专业认同;在乡土层面,组织“走家乡、看变化、话振兴”实践活动,激发建设家乡热情。二是打造“双链耦合”课程体系,按照“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思路,构建“基础通用+岗位定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模块涵盖农业科学、农村发展、涉农管理等通识内容,定制模块则根据合作地区需求差异化设置。三是创新“经纬纵横”训练模式,构建以“三田”(认知田、双创田、责任田)为载体的全程化实践体系。一年级以认知田培养基础技能,二年级以双创田训练创新能力,三年级以责任田锻炼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实施“大田种植训练计划”,学生分组负责“耕—种—管—收—售”全流程管理,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双螺旋上升”的质量保障机制。创新“双导师+双课堂+双论文”的质量闭环系统,聘请校内教授与地方专家组成“双导师”团队,校内侧重理论指导,地方负责实践培养;实施“双课堂”教学,理论课与田间课学时比达到1∶1;推行“双论文”考核,学术论文考察科研能力,调研报告评估实践水平。这种培养体系打破了传统农科教育的壁垒,实现了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精准对接。
育人成效提升与模式创新示范的价值彰显
人才培养成效多维显现。一是育人质量实现突破,学生获得多项国省级奖项,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缩短至1.8个月,较传统培养模式效率提升60%。二是服务地方成效突出,近90%毕业生扎根“三农”领域,其中50余人成长为农业农村局骨干、村“两委”负责人等管理人才,240余人成为农技站、村委会等一线骨干力量。三是教育改革示范效应显著,该模式被作为典型案例全国推广。
模式创新价值的理论提炼。一是制度创新,创新性地将政策保障(编制岗位前置)、资源整合(校地优势互补)、过程共治(培养评价联动)融为一体,形成了可持续的协同治理框架。二是路径创新,开辟了培养新路径,构建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职业发展”的成长路径。三是文化创新,培育了新耕读文化,将传统耕读教育赋予新时代内涵,通过“田野思政”“责任田”等载体,重塑了“知与行相统一、学与用相结合”的农科文化。
模式推广的适应性分析。该模式的成功依赖于三个关键条件:地方政府的强烈需求与政策支持,高校的农科优势与改革意愿,区域经济的支撑能力。在经济发达地区易于推广,如江苏省已实现13个设区市全覆盖,在欠发达地区则需调整政策力度与资源投入方式。
(作者为扬州大学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扬州大学〉特聘研究员;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CDIO理念”下的乡建人才专创融合教育路径探究》〈课题编号2020SJB1025〉、扬州大学工会工作研究课题《链族式高校工会创新创业服务链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21YB1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