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依赖经验到重视制度,再到强调完善工作体系,不断将思想政治工作推向前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需要聚焦新时代面临的根本问题、重要问题和关键问题,从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三个向度着手。
抓住根本问题,优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体系。根本问题贯彻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具有不以时空条件为转移的本质属性,是问题存在的根源,涉及理念、价值观等本质层面。明确根本问题,往往需要从“是什么”“为什么”的角度进行哲学追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要以党和国家的根本意志为本质内核,既要向内构建个体的认知结构,明确“立德”的输入导向,也要向外构建个体的社会关系,明确“树人”的输出导向,形成联接、协调、认同三个不同层次的目标体系。联接目标体系是前提条件。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语是“社会主义”,这是对我们培养什么人的本质规定。我们培养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协调目标体系是基本要求。这要求既注重国家要求和集体需要,也关注个人需求,将“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认同目标体系是基础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要通过个体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认同是社会认同的基础,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
解决重要问题,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系。重要问题具有鲜明的时空属性,其重要性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核心要素,既要遵循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发展的理论逻辑,也要遵循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实践逻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系正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向度上,在解决相关重要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从理论向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三进”作为重要问题。从实践向度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推动思政工作和业务工作相融合作为重要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宿舍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内容不断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视野,其工作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当下,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系,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将新问题纳入工作视野。比如帮助学生减压,特别是减轻思想和精神上的压力,形成良好社会心态,应该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把握关键问题,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系。关键问题是事物发展的“牛鼻子”,牵住工作发展的“牛鼻子”,就能掌握先机,赢得主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切实加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发挥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的重要作用,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从历史经验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越是任务繁重,越是要把握关键问题,包括:如何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如何打造高素质的思政工作队伍。对于前者,20世纪90年代起,党中央逐渐明确高校实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其配套制度要求,高校领导体制这个关键问题完成了较为系统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大以后,这一领导体制进入了细化要求阶段,其具体职责、决策制度、协调机制、监督检查等方面内容不断完善。有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了制度保障、组织保障、财政保障。对于如何打造高素质的思政工作队伍,则应立足新的时代基础,充分利用好国家、省级、地方等各级培训平台,从加强理论素养,优化知识结构,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等多个方面展开。加强理论素养就是要精通党的创新理论,善于运用党的创新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优化知识结构就是要掌握适当的专业知识,通过将思政工作融入专业工作中展现活力。考核评价机制是思政工作的指挥棒。要从“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四个方面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青年亚文化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控机制研究”〈项目号:24YJA710060〉、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研究”〈项目号:2023SJSZ1407〉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