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是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重要抓手,在提质增效新阶段,高校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深化“一站式”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擦亮铸魂育人的底色、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培育更多堪当大任的时代栋梁。
把握“一站式”学生社区政治属性,擦亮铸魂育人的底色
政治属性要求“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必须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放在首要位置。一要把牢学生社区建设方向。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出发,把牢学生社区建设提质增效的方向。二要深化党建引领机制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党委统一领导,成立建设领导小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或者校长担任组长,实施“一把手”工程,领导班子成员强化“一岗双责”,将其作为重要议题,常态化专题研究。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创新学生社区网格化党建模式,打破传统年级、专业界限,按社区功能区域划分网格单元,设立功能型党支部或党小组,推动党团组织进楼宇、进寝室,连接师生、引领发展。推动学生社区支部、院系支部、校外支部开展联学共建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文化所蕴含的革命精神、理想信念,产业文化所体现的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等多元文化元素深度融入宿舍区,营造富有内涵与活力的育人环境。三要提高社区育人活动含金量,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圈层,努力将学生社区“小天地”打造成“三全育人”大舞台。积极引导院校结合办学资源和专业特色打造一批优质“党建+”育人品牌,以“对‘化’青春”为例,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学院党总支围绕化工大类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打造党建引领的思想对话平台、专业赋能的职涯规划平台、学生自治的家园文化平台,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内外互通”的社区育人场景,将党建优势转化为育人动能。
把握“一站式”学生社区人民属性,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
人民属性要求“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要恪守以学生为本之要义,提高学生居学满意度、增强学生教育获得感。一要贴近学生实际需求,营造宜居宜学的环境。通过革新床铺设计,升级洗浴设施,完善洗衣设备,改善网络环境,优化门禁管理,增设共享厨房、阅读角、健身房等特色空间,回应学生及家长关于改善居住条件、丰富社区生活的诉求。二要聚焦校际差别和群体差距。根据办学类型推行分类发展,本科高校可在社区实行书院制,打造书院学院协同的育人模式,服务创新拔尖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则可将产业文化、工匠文化融入社区空间,赋能学生技能增值。此外,还需体系化助力重点群体成长,成立育人共同体便是一种有效探索,江苏职业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联盟由29所高校于2024年6月发起成立,旨在通过设立若干育人团队,举办“职业素养公益赋能计划”“启航成长训练营”等专题培训的方式,携手托举经济困难学生成长,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三要建立制度化多元主体意见反馈渠道。强化学生自治组织建设、提高学生参与度、简化投诉即办流程,将政府、师生、家长、社会的价值诉求与实践智慧转化为质量提升的知识库,最大程度消解政策执行中的“沟通阻滞”与“协调失灵”,从而提高社区运行效率。四要创新管理机制,放大协同效应。优化考核制度,将社区育人成效与职称评聘、工资绩效挂钩,促进专业教师、管理干部从“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细化管理细则,通过“驻楼工作日志建档”“服务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压实责任、强化担当。2022年5月起,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创设功能站、成立工作室、举办育人坊,形塑“五站扎根、十室聚力、百坊同行”的社区协同育人模式,密切师生联系、解决学生问题、服务学生成长。
把握“一站式”学生社区战略属性,筑牢持续发展的根基
战略属性要求“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要把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撑教育强国建设作为重要使命。一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大局。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纳入“双一流”与“双高”建设进程,将校内社区育人成效与校外社会实践成果有机整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入社区活动,引导各方力量真心走进社区,持续拓宽育人场景,打造育人综合体。二要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打造智慧型社区。突出数字赋能,研制数据标准,建设社区云平台,集成数据采集、行为分析、服务响应等功能,生成学生个体的多维数字画像,根据学生需求提供精准的教育教学指导,促进育人模式从“经验决策”向“数字驱动”跃迁。三要立足社区长远发展。高频次邀请行业领军人才、大国工匠深入社区,开设“战略前沿讲堂”,借助他们的行业洞察与专业经验,引导学生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规划职业发展。此外,高校还可在全球视野下拓展育人格局,组织中外学生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在跨文化交流对话中,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筑牢“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之基。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未来,高校要将教育的政治属性转化为铸魂育人的实践逻辑、人民属性具象化为以生为本的服务创新、战略属性升华为面向未来的育人布局,将“一站式”学生社区打造成生活共同体、成长共同体、价值共同体。
(作者为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型塑与铸魂:高职院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研究”〈编号:23SZB-02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