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深刻论述为广大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实践方向。思政课是青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讲好道理是增强思政课政治性的内在需求,是实现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应有之义。
讲深政理,体现思政课的政治性。我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日益彰显不断增强了我们的国际话语权和自信底气。要让全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贯穿思想引领,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话语是在既定的历史语境中长期发展、渐进改变、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是一定理念、观念的表达,话语背后实则是思想、是“道”、是“理”。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和知识体系的话语呈现或表述形式,用来表达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思政课教师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讲清楚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政治原则等,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深化中国理论,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范畴新表达,使中国文化深入人心。聚焦伟大事业,建构中国叙事体系。叙事体系包含叙事主体、叙事逻辑等多个层面。精彩的叙事文本对照着现实中的好故事,叙事逻辑就是故事背后中国实践蕴含的“道”。新时代中国叙事体系是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变革为现实基础,科学地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要帮助国外受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政治问题,引导国际社会树立正确“中国观”。厚植人民情怀,讲好鲜活的中国故事。千万中国人民依靠创新的智慧、勤劳的双手、创业的勇气,书写了自己的人生,其中隐藏的道理何其多。思政课教师传播道理,要着眼于人民的生动实践、人物形象、场景内容等,设置讲活思政课道理的景象。要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传播理念,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讲好中国人民的个人梦、国家梦、民族梦的故事,从而教育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改造自我。
讲透学理,体现思政课的理论性。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当前,中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这为思政课讲好道理开辟了崭新的视角。思政课教师讲好道理,要吸收“新理论”、关注“新成就”、用好“新技术”。吸收“新理论”,为思政课讲道理的“成色”提质。既要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理论体系以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还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不断深化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推进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把握新理念中原理性理论成果的内在联系,做到知行统一,坚定理想信念。关注“新成就”,为思政课讲道理的“底色”提能。要关注成就的内容支撑,包括实践有效性、理论科学性、精神崇高性等方面的内容支撑。实践有效性方面的内容支撑,涵盖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实践、新中国发展实践、改革开放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等。理论科学性方面的实践重点在于深刻诠释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精神崇高性方面的内容支撑则是突出伟大建党精神以及在伟大精神引领下、在长期不屈不挠的奋斗中铸就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和政治品格。用好“新技术”,为思政课讲道理的“本色”提效。借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慕课课程、VR、AR等创新手段应用于教学中。使用“数字化+教育”模式,借助“一体化联研”,打破时空壁垒,达到通过跨学科教学设计强化课程协同育人的效果。
讲活情理,体现思政课的思想性。思想引航是思政课的重要功能。思想是有情感和生命力的,这就要求思政课要提升亲和力和感染力。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道理要融入情感,情感是讲道理的基础前提。教师是否出于真情实意、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等,都会直接影响讲道理的效果。“有情”主要体现于在理论传授的过程中并非单纯的理论灌输,而是伴以情感的表达与情怀的共鸣,这样,思想才能在学生的心中扎根并获得生命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构建“行走的思政课”,讲活道理。通过校内外社会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社会实践,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学生在行走中通过调研,亲身真切感受祖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及文化背后蕴藏的“理”,从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坚持“大智慧”融入“小故事”。思政课讲好道理要避免生硬,纯粹一味的礼教会让学生对课程产生抵触的情绪。要围绕道理挖掘对应的故事素材,注重有趣性,客观真实地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道理有趣取决于故事主题恰当、语言准确且幽默等多个因素。课堂上可以充分借助讲故事时候的口语表达、情绪渲染和意义阐述,把道理的内核、精神实质传递给学生,完整的情节、丰富的内容等也是讲道理有趣性的必要因素。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本文为2024—2025年度扬州大学工会工作研究课题一般项目〈课题编号:2024YB1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