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音乐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奋斗的历史实践为创作根基,通过旋律、歌词、演奏等艺术形式弘扬红色精神,凝聚民族共识,追求实现“党史+艺术”的有机统一,具有赋能新时代青年历史自信的重要属性。在新时代,更好发挥红色音乐“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功能,能够引导青年在深化历史认知与提升历史自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投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引导青年坚持唯物史观,深化历史认知
助力青年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的《黄河大合唱》以宏大视野和强烈感染力展现中华儿女英勇抗争精神,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歌唱祖国》洋溢着中国人民“站起来”后的豪迈情怀,《春天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投身改革的激情。每首经典红色音乐都是一段浓缩的历史,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展现出的强大勇气和超凡智慧。红色音乐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咱们工人有力量》《在希望的田野上》等歌曲诠释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作用,《国际歌》中以“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强调人民必须作为主体参与历史创造,《领航》深情歌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些作品以艺术方式呈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引领青年深刻感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与“历史的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以鲜活的艺术叙事捍卫历史真相,引导青年激浊扬清。生活中的红色音乐欣赏以及跨学科、跨领域、跨平台的“红色音乐+”教育,皆可启发青年深化历史认识。作为党史的声音见证,红色音乐在追求艺术创新中还原党史本真。《松花江上》以歌词还原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沦陷的苦难历史,《保卫黄河》中“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怒吼展现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侵略的集体记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中“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的豪迈旋律是对诋毁抗美援朝正义性论调的有力回击,这些鲜活立体的历史叙事能够引导青年在艺术共鸣中强化历史记忆,增强对历史真相的认知和自觉守护。
引导青年树立大历史观,提升历史自觉
汲取中华文明的历史智慧,夯实青年历史自觉的深层底气。音乐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能够深刻影响国家精神的塑造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八月桂花遍地开》由民间音调改编而成,《东方红》的曲调源自陕北民歌,《军民大生产》是在陇东民歌基础上吸收陇东夯歌等民间音乐元素创作而成,这些创作实践表明红色音乐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歌剧《白毛女》对两千多年封建生产关系进行控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以音乐为载体再现中国人民的革命史与奋斗史,这些艺术实践中呈现的大历史观视野,有助于青年在夯实历史自觉底气的基础上坚定历史自信。
精准定位个人历史坐标,在时代潮流中锚定青年发展方向。红色音乐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帮助青年找准个人历史坐标,明晰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唱出了改革开放初期青年对未来的憧憬,《光荣啊,中国共青团》激励青年“用青春拥抱时代”“用生命点燃未来”,《不忘初心》提醒新时代青年“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传唱演奏这些作品有利于青年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的历史逻辑,体悟自身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的责任坐标。
引导青年铸牢正确党史观,弘扬历史主动精神
以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厚重的历史质感涵育青年政治责任感。红色音乐将抽象的历史规律转化为具象的音乐语言,让严肃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可感的情感体验。《南湖的船,党的摇篮》以富有历史意象的词曲再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场景,《长征组歌》用铿锵节奏描摹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延安颂》以恢弘气势诠释延安精神,《红梅赞》以红梅象征江姐的革命气节。与此同时,红色音乐的历史叙事能够跨越时代鸿沟,以艺术感染力凝聚不同年龄群体的历史共识。近年来,红色公益歌曲《你能否听见》在网上引发热烈反响,北京电影学院音乐剧《江姐》在全国巡演中深受欢迎,红色文旅史诗《长征第一渡》主题曲《从此》上线后广受好评。可见,红色音乐在新时代焕发新魅力,让党史精神以更贴近人心的方式被理解和传承,强化青年的民族自信并激发爱国热忱。
引导青年在把握历史大势中以时不我待的奋进姿态担当作为。红色音乐中不仅跃动着表达历史大势的音符,而且蕴含着把握时代机遇的实践启示。《义勇军进行曲》唤醒“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奋起抗争,《怒吼吧!黄河》吹响民族救亡号角,《走向复兴》以词曲承载民族复兴的主题。在时代大势面前,红色音乐是催人奋进的号角。歌曲《强军战歌》彰显强军报国的决心,《绿水青山》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这些红色旋律引导青年顺应历史大势、主动作为,在破解时代难题中彰显使命担当。
红色音乐为人民放歌,为时代立言,以优秀作品讴歌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未来,红色音乐将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涌现新作品,以深沉的历史回响与激昂的时代节拍引领青年坚定历史自信,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
(作者分别为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3YJC71004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