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着眼于提高城市对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沪苏通地区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上海大都市圈的核心区域,“十五五”期间,需进一步推动南通与上海、苏州同城化发展,打造共建共享的创新生态圈、梯次配套的产业圈、便捷高效的通勤圈、环境共保的生态圈。
创新协同,形成共建共享的生态圈
共建重大科创平台。共同设立沪苏通科创协同专项基金,重点支持跨市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中试基地等载体建设。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南通创新区与上海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共建“科创联合体”,互设前哨机构并建立科研设备共享机制;深化区县创新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大创新合作力度,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创新研发机构;支持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南通分中心运行,以实施“拨投结合”产业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为重点,构建重大技术协同攻关平台。加速创新成果流动转化。支持沪苏通地区的区县全部纳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支持苏州、南通全面接入上海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共建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与维权联动,协同浦东自贸区对接国际专利规则促进高价值专利优先转化,将国际专利数、技术交易额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创新人才流动服务机制。通过数字平台推行“科创人才服务一体化”,实现三市人才住房补贴、公积金互认等权益互通,整合教育医疗资源构建高层次人才服务一卡通体系。对跨市参与产业链技术攻关的团队给予专项补贴,对科研人才跨市创业提供资金和空间支持,建立总分支机构间人才共享机制,允许跨区域协作人才纳入科技人员统计范畴,以满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要求。
产业协同,形成梯次配套的产业圈
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推动建立省级层面的沟通协调机制,近期按产业链协同组建产业联盟,配套常态化产业对接与联合招商机制;搭建产业链数据信息平台,建立产业链图谱动态监测机制,推动信息互通;开展三市协同发展的相关规划和行动,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主导产业链细分环节,推动形成“上海总部研发—苏州集成创新—南通规模量产”梯度布局。创新资本跨域配置方式。协同设立“沪苏通产业创新协同母基金”,建立跨域投资收益共享机制,撬动社会资本重点支持强链补链项目。探索“两重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跨域使用路径,专项支持机器人、物联网等产品用于沪苏通地区产业设备升级。构建数据驱动的跨域监管协同体系,实施“一地备案、全域通行”监管互认制度,深化企业服务跨省通办、一网通办。构建长效利益共享机制。试点财税共享与统计“双算”制度,对跨市科创项目实施GDP折算系数加成;推行研发总部与生产基地“双注册”模式,建立基于创新链价值链“研发—生产—属地”的税收分成体系,鼓励研发成果跨域转化收益分成。升级园区合作方式。推广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等合作园区经验,发挥上海和苏南的创新和招商运营资源,借鉴推广张江、苏州工业园区等先进园区的经验;全面深化合作园区从产业飞地向创新飞地升级的发展路径,创新园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深度合作,对研发强度达标园区进行奖励和指标倾斜,通过省市补贴运营支持设立“反向飞地”,实现科创资源双向导流与价值共创。
互联互通,打造便捷高效的通勤圈
强化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过江通道等重大工程纳入国家规划,探索“省级统筹+市场化运作”加速跨江通道建设。推进干线铁路网公交化运营,重点实施如通苏湖线(南通新机场—苏州园区)、沪苏通二期(虹桥—浦东枢纽)等工程,强化1小时通勤圈。探索上海崇明线延伸至启东,实现跨市轨交直联。统筹苏州、南通对接虹桥及东方枢纽,协同完善海陆空多式联运体系。支持港口群一体化发展。制定《长江口港口协同专项规划》,明确三市港口在集装箱、大宗散货、临港产业等领域功能分工,引导上海港部分港口功能向苏州港、南通港分流。强化沪苏通同港化,支持南通吕四港建设江海联运枢纽,与上海共建航运服务集聚区,形成“干线—支线—喂给”网络体系。推广太仓港和上海港“沪太通”通关和物流一体化模式,推行长江口港口全流程通关一体化。建设港口智慧调度系统,整合三地物流数据实现全链数字化。建设低空经济创新示范区。协同规划布局低空基础设施网络,共建跨域航路智慧管理平台。共建长三角低空应用场景示范体系,健全“研发—制造—运营”全产业链,统一标准与安全监管框架,缩短三市时空距离的同时实现协同创新。
环境共保,形成联防联控的生态圈
健全生态共治体系。由三市协商形成生态共保联治条例,明确负面清单和跨界水体治理责任,建立联合监测、应急响应机制;建设沿江生态廊道数字化平台,整合环境监测数据,实现“一图统管”;推动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共同规划建设,联合申报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创新生态补偿政策。健全排污权跨区域交易机制,推动沪苏通区域内VOCs等重点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定价,针对产业梯度转移项目、国家规划布局的重大产业项目,探索建立区域生态、产业等多议题“一揽子”协商机制,支持建立排污权、碳排放指标交易市场化机制,护航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探索建立沪苏通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库,统筹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手段,激发企业由“被动减排”向“主动治污”转型。
(作者分别为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技术中心总规划师,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城市规划师;本文系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智库重点课题“长三角创新空间发展评估、空间规划响应与应用示范”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