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江苏擘画的贯穿“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有机统一,是总书记赋予江苏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的重要论述,凸显出以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赋能“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
以文兴业:实现“经济强”的动能转换密码
文化是高质量发展的增量和引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倡导持续探索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互促共进,推动文化力量“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坚持以文化创新增强经济社会价值,以文化供需两旺提升经济社会活力,以“文化+”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加快构建“价值创造—技术赋能—空间再造—消费升级”四位一体的文化经济价值增值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人性化等方向迈进。所以,以文化赋能“经济强”,需要深化“文化+”,打造更多具有特色优势、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品牌、产品,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努力使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发展更好结合传统和现代,符合未来方向;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打造更多富有文化内涵的高品质消费场景和体验,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以文化“软实力”塑造发展“硬支撑”。
以文惠民:实现“百姓富”的民生改善范式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以促进共同富裕作为着力点,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作为动力源,奋力实现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富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实现百姓“富口袋”与“富脑袋”相结合,让人民群众在文化普惠中获得幸福与满足。以文惠民实现“百姓富”,需多管齐下:一方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文化服务动态适配机制,绘制13个设区市文化需求热力图,形成“百姓点单—政府派单—团队接单—社会评单”的闭环服务模式,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让文化成果惠及更多民众;另一方面,着力推动文化价值链重构,培育要素集聚的就业增长极,加快构建“文化+”产业生态圈,重点发展数字文创、文旅融合、文化智造等产业集群,制定“文化创客扶持计划”,为城乡劳动者提供技能培训、创业孵化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全周期服务。形成“文化要素市场—特色产业集群—在地就业网络”的良性循环,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富民资本,推动文化惠民成为“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的重要内容。
以文润城:实现“环境美”的空间再造哲学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蕴含的以文润城深刻内涵,旨在将文化之魂深植于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之中,提升城市品质和软实力,彰显城市特色韵味和新时代新风貌,推动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管理,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让城市在赓续历史、繁荣文化中焕发新活力。所以,以文润城实现“环境美”:其一,深化文脉整理研究传播工程,建立“一城一脉”文化标识系统,系统梳理历史典籍、建筑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数字化手段构建可溯源、可共享的地域文化数据库,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激活城市文化基因,让更多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其二,建立文化生态补偿机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增设“文化生态红线”,探索GEP核算的文化价值实现路径,使环境美成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持续的生动实践。
以文化人:实现“社会文明程度高”的价值引领高地
社会文明程度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体现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高水平、社会治理高效能上。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以文化人理念就是在核心价值观培育、道德风尚建设、公民文明素质提升等方面打好“组合拳”。所以,以文化人实现“社会文明程度高”,需持续深化。一方面,应以“人的现代化”为价值旨归,系统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之树常青,成为培育时代新人的精神沃土;另一方面,强化文化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内核,充分利用科技之力,拓宽文化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深化教育内涵,坚持把教育作为提升人口素质的重中之重,针对不同社会群体开展精准化、分众化的文化服务与教育培养,构筑全社会崇德向善、文明和谐的精神高地。
以文兴业、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化人,四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从经济振兴、民生改善、环境美化到社会文明提升等多个维度赋能“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这需要我们进一步系统探索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与高质量发展的“化学反应”,创造更多实践样本,厚植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人文底色,奋力打造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
(作者为宿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部副主任、博士;本文系2024年度宿迁市社科研究重点课题“人文经济学的宿迁实践研究”〈项目批准号:24SYA-09〉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