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业思政元素构建“大思政课”高职样本
2025-08-26 10:37: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熊 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行业思政元素指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物质和精神资源的总和,将行业思政元素有机融入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不仅能丰富“大思政课”建设内容,更能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转化为育人优势,实现高职院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与内涵式发展。

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看,行业思政元素是职业教育铸魂育人的重要载体。高等职业教育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尤其要以思政引领力为驱动,切实将行业思政元素转化为特色育人资源。体育行业的女排精神、建筑行业的鲁班精神、石油行业的铁人精神等,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和职业特色,能够有效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和成才观。

从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看,行业思政元素是彰显职业教育独特育人优势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与产业行业有着现实的密切联系,许多高职院校还具有深厚的行业办学背景与历史沿革。深挖具有职业特色、产业属性的行业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知识学习和技术与技能训练全过程,可以实现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助力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培养更多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从“大思政课”建设要求看,行业思政元素拓展了思政教育的资源和实践维度。“大思政课”建设强调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行业思政元素植根于行业发展实践,涵盖行业有关的精神文化、政策制度、生产操作和现实依托等多个层次。“大思政课”,既要实现“大”,也需落实“小”,行业思政元素,要从产业经济发展着手,也要深入产业行业,与高等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落小落细落实。

推动行业思政元素有机融入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需从以下四个维度推进:

立足行业思政“大格局”。行业思政元素的系统挖掘和有机融入要以思政引领力为驱动,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要有胸怀“两个大局”的使命担当,始终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推进行业思政元素融入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要深挖行业思政元素的丰富内涵与层次,行业思政元素可划分为行业精神文化、行业政策制度、生产操作规范、现实载体依托等层次,呈现出由虚转实的顺承关系与层次,各层次行业思政元素丰富且多样。大格局之“大”要贯彻“大育人”理念,如育人参与主体要多元、育人内容形式要丰富、育人过程环节要贯通等。行业思政元素有机融入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绝不是单打独斗、片面融入、突击一时,而应多方协同、系统推进、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深耕行业思政“大课堂”。一是行业思政元素融入“大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根据校院办学特色、专业优势及行业需求等,有计划将行业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类课程理论内容体系与教学实践环节,丰富理论与实践内容。主动对接行业企业,把抽象的理论内容与现实情境结合起来,通过真实体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悟,激发报国担当之志,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二是推进行业特色“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激活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行业资源搭建“大思政课”育人载体,融入行业思政元素,打造思政引领、行业赋能的实景课堂,将课堂延伸到行业、落实到岗位、扎根到一线。三是打造数智化行业特色网络课堂。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开发行业特色虚拟仿真思政教学资源,突破时空限制,推动课堂教学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

搭建行业思政“大平台”。一是共建共享高职院校思政课教研系统,针对行业思政元素如何融入、怎样赋能等问题,教师们要共思、共研、共进,将问题系统化解构,同题共答,创新解决。二是共建共享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系统,行业思政元素需有机融入各自主学习课程,尤其重点关注行业职业导向性课程。三是共建共享行业思政元素资源库,开发融入行业特色的教学案例库、数字素材库及在线示范课程等,针对教学中行业思政元素融入的重难点,提供专项指导。此外,持续推进行业思政元素的多渠道宣传,精准适配学生网络使用偏好,将行业思政元素融入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及大学生在线等主流平台,并向小红书、哔哩哔哩等学生活跃度高的新兴社交平台拓展,力求实现行业思政元素“精准触达、生动浸润、长效共鸣”。

建强行业思政“大师资”。一是选聘行业人士任“大思政课”教师。高职院校基于办学特色、专业优势及行业需求等从各行业择优聘任兼具政治素养、职业能力及教育潜能的复合型行业人才任“大思政课”教师,重点吸纳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先进典型。二是加强行业任“大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培训。提升其政治素养、理论素养、业务素养,锻造政治可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行业思政教师队伍。三是提升校内教师的行业素养。组织教师到行业企业调研考察、挂职锻炼,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和岗位需求,培育更多既懂思政教育又了解行业特点的复合型人才。此外,还需注重科研引领与激励保障。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教师申报相关研究课题,以研促教,以教促学。另一方面,构建多维激励体系,激发教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党领导下的课程思政百年:嬗变与逻辑”〈编号:B-b/2024/01/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