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0年再度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立足我国新时代城市发展新形势,作出“两个转向”的重大判断: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依据这一判断,会议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部署了“一个优化、六个建设”的7个方面重点任务,明确了未来十年甚至更长阶段我国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关于城市工作创新理论的最新表达,所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为我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如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引领和行动指南。
建设好现代化人民城市必须坚持科学理论指导
在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之后,当代中国创造了世界城市史上最伟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奇迹。以新型城镇化和人民城市建设推动现代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核心使命。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以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来指导城市工作,始终践行“人民城市”的理念,确保城镇化、城市发展不停滞不偏航,是我们党城市工作的最根本原则。城镇化的主体是人,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发展为了人民才有意义,依靠人民才有动力,造福人民才有价值,这正是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的核心价值立场。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以人为本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城市理念,强调城市的宜居安居,注重城市建设中的人民主体地位、城市发展的公平正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城市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在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将人民城市与现代化城市结合起来,系统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一个优化、六个建设”的思想方法,在明确“两个转向”的基础上科学解答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之问。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与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论述,对人民城市理念体系与内涵的不断丰富,始终贯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城市发展观与当代中国城市发展实际、周期性阶段性特点,与中国的人文城市建设思想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具有原创性、标识性的贡献与意义,是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好人民本位的中国特色城市化新路子的理论指引。
建设好现代化人民城市必须把握历史规律
新中国成立后的我国城市发展道路已经验证,只有充分尊重城市化的规律,在长周期的城镇化进程中把握不同阶段性的特点和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成为城市建设的主体和城市发展的关键力量,才能保证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发展曾有过曲折进程,深刻的教训充分表明了把握历史大势、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的重要性。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城市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在总结以往我国城镇化、城市发展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强调要以新发展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方位发挥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作用,推动我国城市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坚持以人为本的导向,以人口城镇化取代土地城镇化,从经济转型、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生态宜居等多个方面,确立了人民城市的价值理念与实践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推进城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2015年,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一个尊重、五个统筹”明确了新时代城市工作的原则和任务。“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强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要完善城市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2017年,总书记在北京考察工作时的讲话,明确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要以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导向,“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2019年,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推进人民城市建设水平的持续提升,要依据城镇化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问计问需问效于民,处理好人、产、城的关系,让人民群众持续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依据“两个转向”的战略性判断,将以人为本置于“更加注重”之首,把激发人的动能、人民的创新力量作为“存量提质增效”的关键路径,重心落在“人”的创新创造上,深刻揭示了人民城市的进阶规律,创造性地将人民城市与现代化城市结合起来,为现代化人民城市赋予全新内涵,也是对未来中国城市发展从“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的规律把握与战略前瞻。
建设好现代化人民城市必须强化实践创新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民生活幸福。人民城市和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鲜明标识。因此,建设好中国大地上不同规模、多种类型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本质上是解决好人的发展问题,而让人民成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是推进城市创新发展的关键。坚持实践导向、创新驱动、协同治理、共建共享,是建设人民城市的重要方式。正是不懈践行人民城市的理念,我国城市发展才取得历史性成就,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发展能级、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宜业宜居水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城市的系统性论述及重要指示,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城市发展从“地”到“人”的重心转变、从“城”的建设到“人”的幸福宜居的观念转变、从“物”的生产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深化,直接起到了实践引领作用。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系统提出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城市”的目标体系,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宜居、韧性、智慧”三大目标拓展为“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六大目标,不仅覆盖了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方面,也直接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与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时我国所面临的城市发展环境不同,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已进入中后期,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4亿人,城市化的主要矛盾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城市发展的逻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由此,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基于“人民城市”的核心理念,把“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作为根本遵循,以六大目标体系作为战略重点和实践任务。特别是将城市更新作为提升城市内涵式发展,以打造“好房子、好社区、好城区”满足居民高品质生活追求,更进一步丰富了人民城市建设的内涵。未来十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要围绕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的目标任务,在深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创新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逻辑,奉行“投资于人”的理念,不断创新“人民城市”的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是最关键的平台和载体。这次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好现代化人民城市,要以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我国的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过去大规模高速增长阶段带来的诸多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得到解决。国务院去年颁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明确未来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提升至接近70%,城市常住人口总数将达到10亿人。践行好人民城市的理念与初心,深化城市内涵式发展,深刻把握城市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既要有战略前瞻又要避免急躁冒进,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稳步前行,以确保人民城市建设发展的可持续。一方面要对过去长期积累的存量问题进行系统性分析,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要让新增的城市人口、特别是农业转移人口,在生育、教育、医疗、就业以及养老等切身利益方面享受到均等化待遇,将“投资于人”落到实处。展望未来,只要我们把握好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实践逻辑,创造性践行人民城市的理念,建立健全科学的城市发展评价体系,就一定能够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的新境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篇章。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教授;本文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委托课题“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江苏实践”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