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全国学联二十八大的贺信中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青年大有可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关心关怀青年成长,围绕青年成长成才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青春力量。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政治引领作用,对于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培育使命担当意识,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作用,首先要全面认识并深刻把握思政课的本质。“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科学论断揭示了思政课的本质规律,明确要求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内容设置和教学过程始终要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青年人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思政课重在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一点必须牢牢抓住”。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建设至今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思政课建设始终坚持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其课程体系设置也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进程中得以完善,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引领作用。
今年5月,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指示,“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建设必须跟上党的理论创新的步伐,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及时进思政课教材、进思政课课堂、进学生头脑,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四个选择”:即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史的政治认同,增进新时代青年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自觉,激发青年勇担新时代使命的历史责任感。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受社会思潮影响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等,青年学生面临多元化的价值冲突。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始终把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政治引领摆在首位,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谋划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战略布局。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宏伟目标,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他们拥有广阔的施展才干舞台和光明的前景,成为践行这一战略任务、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生力军。只有站在培育肩负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的战略高度,才能精准把握并深刻领悟办好思政课的深远意义。
强化政治引领,厚植家国情怀。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将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及其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最深厚的底蕴、最坚实的支撑和最强大的信念。思政课通过精选典型案例,清晰阐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历程、科学体系,以及其中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培养青年学生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比如“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趋势与影响”专题教学中,通过“国之重器、共舞苍穹”导入,展现中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国重器、行业前沿、技术攻关等领域的多维交流,推动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从而引导青年学生胸怀“国之大者”,在深刻感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以强烈的进取意识积极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筑牢理想信念,助力成长成才。理想信念树正了,青年才能立得正、行得稳,健康成长。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年人筑牢理想根基,才能“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更需要学生们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思政课是赋能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课程,其贯穿始终的教学目标在于,立足并把握青年学生认知的思维特点、认知特征和行为习惯,引导青年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领悟伟大思想的真理力量与实践伟力。引导青年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增进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强化实践引领,勇担历史重任。青年的命运,始终与时代同行、与时代紧密相连。激发新时代青年挺膺担当,首先应引导他们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从大历史观的视角正确认识中国和当前世界形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中都设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相关内容。通过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引导青年增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挺膺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时代新征程赋予青年新的使命,又为青年一代发展提供广阔舞台。新时代青年要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中挺膺担当,贡献青春力量,从而实现个人理想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同频共振。
(作者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社项目“职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帮扶机制研究”〈2022SJSZ0185〉、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人才项目“基于信任视角的职业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帮扶机制研究”〈2021SKYJ2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