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多元协同聚力培养油气行业卓越工程人才
2024-12-31 09:4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彭浩平 魏锦扬 李晓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培养油气行业卓越工程人才是加快推进能源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动机”,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重要举措。如何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促进石油能源行业人才建设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教学改革重要课题。高校应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面向地方、行业和产业发展需求,要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围绕学生思政素养、工程思维、创新能力等能力提升,通过专业内涵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工程实践提质增效和师资队伍能力提升等途径,依托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和校际协同等多元协同育人,共同推动油气行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

强化思政铸魂,夯实人才培养政治根基

紧抓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深化课程思政—拓宽实践思政—深化文化育人”四位一体化教学,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新格局。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以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和省级标杆院系建设为契机,推动领导力量、管理力量和服务力量下沉到基层党支部,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对外推动校企党建共建,围绕“科研合作、招生就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等主题开展共建活动,建立“学校+基地+企业”协同育人机制。对内开展师生支部结对,推动师生党支部和本硕党支部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形成以党风带教风和以教风促学风的良好局面。二是深化课堂思政。对接能源类人才能力需求,围绕石油石化红色文化背景,提炼铁人精神内涵,有效融入项目化课程教学,进一步重塑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知识单元构成的知识框架,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三是拓宽实践思政。推进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相贯通。持续开展企业研学实践,组织学生走进行业领军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实现理论和实践“短兵相接”,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深化文化育人。建立“明德讲堂”理论学习平台,大力弘扬铁人精神,邀请铁人精神研究专家做客讲堂,深入交流,形成学习动力层层传导、学习成果相互分享的良好氛围。营造思政文化育人氛围,建设“铁人精神”宣传文化墙,宣传奋战在国家石油战线的杰出校友,引导学生认识石油、了解石油,投身国家能源事业。

强化产教融合,完善拔尖人才培养方案

石油石化特色院校要以端牢能源饭碗为己任,围绕“两深一非”重点难题和“卡脖子”技术问题攻坚克难,抢占油气资源开发重地。首先,搭建创新联合体育人载体。启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工程,依托国家虚拟仿真中心、国家级实践教学中心等平台,聚焦油气资源安全高效开发、数智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等需求,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共研项目、共授课程、共著教材和共导学生,充分调动高校和企业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整体打造面向油气低碳节能开发、能源清洁利用等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石油能源行业拔尖人才工程思维。

其次,培育校企双师型师资队伍。聚焦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由相关学科教授挂帅,带领学生团队揭榜,联合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人员组建校企联合攻关团队,推进校企多导师协同育人,在联合攻关中加速理论与实践结合、需求和研发结合,从根本上解决“研而无用”的难题,着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再次,推进有组织科研管理。围绕油气资源的开采、输送、储存、利用等,开展非常规油气智能高效钻完井等大项目的核心技术攻关,建立校企联合攻关项目管理流程。校企双导师针对学生科研方向,制定教学实践大纲,明确教学实践目标、内容、时间和考核方式,针对性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

推进多元协同,重构工程教育教学模式

依托专创融汇、校际协同、赛创融合等多元协同驱动,着力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创新能力,共同解决油气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以科教融汇为引导,打造育人新范式。围绕能源低碳利用,树立“双创+专业”的教育新理念,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双创能力培养有机结合。结合学科特色,以专业为导向,优化课程设计,重点打造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搭建“双创英才库”,聘任校外导师对创业的学生给予管理运营等指导服务。

以赛创融合为对接,拓展育人深度广度。各专业通过设置4—6学分的创新学分,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依托赛事练兵,深耕科创土壤。以专业为平台,组织“博士讲堂”“创新论坛”“科研实践大赛”等双创赛事,进一步促进学科之间、专业之间、科研之间、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实现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以校际协同为联通,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依托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基地、国家创新创业学院等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打造亲历式互动实训,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牵头组建国家虚拟仿真实验室和虚拟教研室,带头开展专业和课程建设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依托石油类专业年会等交流平台,推广交流人才培养经验和成效,引领能源类高校人才培养。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本文系2023年常州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课题“导师创新支持对研究生主动创新行为影响机制研究”和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能源学院2023年教研教学研究课题“创新联合体背景下能源类卓越工程师培养路径的探索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