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2024-01-23 10:52: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曾 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发展经历了从低端向高端、从人力密集资本密集向智力密集型产业的转型升级,经济总量在快速增长后进入稳步发展期。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力成本的上升、国际关系不确定性增加,粗放型增长须加快向集约型和创新型增长转变。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新发展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工作重点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支持扩大内需,助力稳经济、稳增长。扩大内需既是短期稳增长的主要着力点,也是长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二是服务实体产业升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三是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是解决就业、促进民生的市场载体,也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助力全面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通过科技赋能、扩大开放、增加消费、促进就业等策略,形成乡村经济的良性循环。支持农业现代化改革(绿色农业、污水治理),农产品加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旅游文创(粮食安全、清洁能源)等一二三产业的整合与升级,构建乡村上中下游全产业链。五是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六是要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江苏既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民营经济非常活跃,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科创的策源地,整个长三角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当中都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作为经济强省,江苏要勇挑大梁,推动经济结构的深化转型。为此,需要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产业链附加值,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产业的转型升级关键在于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新阶段的核心标志,它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驱动因素包括了技术性的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以及产业深度的转型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江苏未来拓展的重点方向,应积极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用好新型生产工具,并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