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奋力书写青年志愿者服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4-03-26 09:42: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吕玉

青年志愿服务是高校共青团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是青年学生服务社会、成长进步的重要方式。近年来,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增进民生福祉、服务青年成长的能力更加坚实,涵育主流价值、培育青年担当的引领力不断提升。新征程上,青年志愿服务要牢牢坚持正确发展方向,聚焦“国之大者”,健全制度机制,提升行动效能,把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摆到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正确方向,夯实青年志愿服务思想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志愿者事业,先后多次给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回信,勉励广大青年志愿者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为新时代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强大动力。青年志愿服务要始终坚持思想政治引领,将其贯穿于整个志愿服务的各个环节,净化思想、锻炼能力、涵养品格,努力将志愿服务成果转化为组织成果、政治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作出贡献。在志愿服务实践中,要引导广大青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将民主、平等、公正、法治、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深刻融入志愿服务实践中,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鼓励青年志愿者以自愿、无偿、无私的精神投身于社会服务中。

聚焦“国之大者”,拓宽青年志愿服务社会领域。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人的全面发展,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与志愿服务的核心理念相吻合,也为志愿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社会基础。比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社会治理提升以及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要素和活力,引领广大青年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并贡献力量;又如,围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需要,拓展海外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探索并建立协同高效的志愿服务模式,推动实现更加协调、有序和有影响力的海外志愿服务工作,提升海外志愿服务项目的品牌影响力、社会认同度和青年参与面;再如,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组织青年志愿者积极参与各种绿色实践活动,培养青年志愿者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共同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青年志愿服务还应积极探索新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促进共同富裕、应对老龄社会以及实施“双碳”战略等领域。在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青年志愿者可以参与扶贫攻坚、教育支持、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帮助贫困地区和群体脱贫致富。面对老龄社会的挑战,青年志愿者可以开展关爱老人、提供社区服务、推动老龄健康等方面的工作,为老年人提供支持和帮助。而在实施“双碳”战略的过程中,青年志愿者可以参与推广清洁能源、开展环保宣传、倡导低碳生活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作出贡献。聚焦“国之大者”,积极探索新的发展空间,青年志愿者能够更好地回应社会的需求,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健全服务机制,完善青年志愿服务制度建设。通过健全制度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统筹整合资源、实施有序管理以及打造多部门共同参与、联动高效的协调机制,提升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质量和影响力,增强对志愿服务工作使命的认同和责任感,完善青年志愿服务制度建设。加强顶层设计,注重科学规划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借鉴成功的实践案例,不断提高青年志愿服务的有效性和影响力。推进志愿服务立法工作,以建设完善的志愿服务法律政策体系为目标,通过法律和政策的支持,着力解决制约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难点和痛点问题,为青年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支持。进一步规范志愿者的注册招募等工作,完善青年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管理与评估机制,完善青年志愿服务回馈激励制度,规范青年志愿服务记录与证明出具,确保青年志愿者的参与程序合法、透明、公正。搭建服务平台,提升青年志愿服务行动效能。积极构建党政部门、学校主体和社会力量支持的志愿服务多元参与平台,促使政府推动志愿服务与社会自主参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形成合力。通过建立多元参与平台,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志愿服务的协调发展,提升青年志愿服务行动效能,推动社会的共建共享。加强服务阵地载体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建设志愿服务站点,强化志愿服务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充分利用各类公共综合服务设施,将其转化为志愿服务的场所和平台,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共资源,提升志愿服务的效能和覆盖面,为志愿者和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加大对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育和扶持力度,通过提供培训、指导和资源支持等方式,帮助志愿服务组织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组织的建设,促进志愿服务的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应充分发挥枢纽型、支持型志愿服务组织的桥梁作用,建立更加有效的沟通、交流和学习平台,促进志愿服务组织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