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更好彰显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
2024-03-26 09:39: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朱振飞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习近平总书记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出更多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

深刻把握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文明缘水而生,世界上伟大的文明几乎都是在大江大河两岸孕育。北非的尼罗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与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与长江流域,都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文明,相应形成了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长江绵延6300多公里,是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穿越多个地理单元,贯通名川大湖,既是巨型线性文化遗产本体,也是流域文化遗产集合,今天仍在使用并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长江文化是依托长江流域自然地理空间形成和发展的文化体系,既包括历史长江文化和当代长江文化,也包括长江物质文化和长江精神文化。江苏地处江河下游,万里长江一路奔腾,到了这里变得舒展开来,江城相依、江河相汇、江湖相伴、江海相融,孕育了绵延千年的江南文化、南北交融的江淮文化、波澜壮阔的江海文化,彰显着精致典雅、包容博雅、开拓进取的地域特质。长江江苏段以全流域2.5%的面积拥有10%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拥有世界文化遗产3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名录11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街区全线最多,是长江文化的富集区。从文化类别看,人才辈出的书画文化、名著璀璨的文学文化、精美绝伦的工艺文化、独树一帜的建筑文化、工细味和的饮食文化、衣被天下的丝绸文化、重教崇文的教育文化、天人合一的山水文化、通江达海的丝路文化、实业报国的工商文化,都蕴含着行健不止、赓续文明的理想信念,勤劳奋进、追求富强的民族精神,巧夺天工、革故鼎新的文化理念,天人共生、万物并育的思想智慧,无不展现了长江文化的博大深厚,值得深入挖掘、传承创新。

贯通物质和精神强化系统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这为我们做好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把“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作为前提,坚持系统性整体性保护,秉持敬畏历史、热爱文化之心,做好文化调查和考古研究,统筹做好文物资源的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生态保护修复、水利、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切实保持长江历史的真实性、功能的延续性。正在实施的“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旨在深入揭示江苏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贡献和独特地位。比如“吴文化吴国形成与发展研究”,以城址、高等级墓葬、大型聚落为重点,阐释吴文化、吴国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贡献。把“在心里传承好”作为关键,精准把握长江文化流变交织的血脉经络,持续挖掘阐释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综合运用沿线文保单位、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阵地,加强宣传传播、举办特色活动,推动长江文化从历史中“走出来”,更好地引导人、凝聚人、激励人。南京马拉松赛事路线从奥体中心出发,途经渡江胜利纪念馆、中山码头、下关火车主题公园等人文景观,串起了五马渡、幕府山、燕子矶等自然景观,风光旖旎的“江景路线”让参与者赏心悦目。江苏省国画院组建青海、云川、渝鄂湘、赣皖、苏沪5个创作小组深入长江沿线实地写生,历时一年创作完成大型画卷《长江春色图》,人文鼎盛与江天胜景相辉映。

统筹整体和重点塑造特色标识。长江是跨区域的文化遗产,将万水千山化为共同能量,要加强沿线各地的统筹和特色标识塑造。要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牵引,在总体设计和系统谋划前提下,做到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既各美其美,又美美与共。一是彰显“水韵江苏”的生态格局与人文基底。江湖相伴拉开了江苏水网格局,将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以长江美学润泽水乡古镇,以江岸风情塑造滨江风貌,打造新时代的锦绣江南鱼米之乡。二是推出展现时代风采的精品力作。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创新、推陈出新,运用现代呈现形式和技术手段,对传世经典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出能够展现国家形象、代表江苏水平的“现象级”作品,将长江文化中最能引人共鸣的、永不过时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转化为奋进现代化新征程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和现实创造力。三是创造文旅融合新业态新场景。以“地域文化特色+长江文化元素”为方向,大力培育优质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纵深推进“文化+”“旅游+”“数字+”,丰富相关产业文化和人文经济内涵,通过沉浸体验、愉悦消费,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四是深化对外交流,扩大长江文化影响力。开展“大河文明”国际交流,更好地阐发传播长江故事中蕴含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让世界通过长江认识和了解文化的江苏、发展的江苏、立体的江苏。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