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理路
2022-12-06 09:25: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花军 刘卫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要深入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理路。

党的领导是把好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可靠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确保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使高校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教育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强堡垒。另一方面,要切实把握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深刻理解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的目标内涵。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局来认识和把握高校育人内涵和要求,确保党对高校工作全面领导的根本要求。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四个服务”作为根本指导原则,也就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宗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该放在教育广大师生树立和践行服务大众、造福人民的理念上。“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担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为党治国理政做好人才保障和政策宣传工作。“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立场。我国从历史和实践中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为中国制度做好阐述和解答工作,为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动员和激励更多人才投身新时代建设洪流中。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从教育的国家战略定位看,新时代实现教育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教育强国之基在人才。德者,才之帅也。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是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的根本要求。从学生成长的科学规律看,大学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期,大学生的知识、情感、思维都处于活跃期。高校要秉持立德树人理念,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启迪和政治引领。从高校的职责使命看,高校是人才荟萃之地、人才培育之壤,高校既要为社会,也要为自身发展培养后备战略人才。高校要坚持德育为先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辩证处理德才关系,以培养德才兼备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强调立德树人就是要把德育摆在人才培养的首位,重视培养人才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这些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所在。

当代大学生是实现新时代奋斗目标的主力军,是新时代中国的希望所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所谓志气,是指理想信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志存高远,将自身对理想的追求和实现历史使命相融合,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的社会理想之中。所谓骨气,是指刚强不屈的人格与操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青年大学生修身养性,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涵养浩然正气。所谓底气,是指必胜信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学史增信,通过“五史”学习教育深刻理解中国道路来之不易、中国理论与时俱进、中国制度高效管用、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断夯实“四个自信”的底气。

高校“大思政课”是指要把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与“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与其他教育主体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力量,齐心协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和水平。善用“大思政课”,要求高校调动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教育主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全体教职员工以及外聘人员,特别是要把各级领导干部、先进典型、成功人士、优秀校友请进校园现身说法。就教育内容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囊括所有与大学生思想、心理、行为有关的教育内容。就教育形式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覆盖学校、家庭、社会,包含课堂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所有课堂,通过融入、嵌入、渗入式教育,形成协同育人效应。高校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通过校地联合、家校配合、内外结合,构建校、家、社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作者单位:扬州职业大学。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时代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D/2021/03/141〉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