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抗战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2025-08-06 11:19: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张晶 朱时宇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敌人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新起点。2025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阳泉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时,强调“要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不仅要隆重纪念这一重要时刻,更应铭记抗战历史,继承和发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中华民族经历了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在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然而,中国的仁人志士从未放弃救国救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更是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不仅鲸吞了中国东北地区,还步步蚕食华北,制造“华北危机”。中华民族面对强敌侵犯,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尽管当时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远不如日军,综合国力也与日本相差甚远,但全体中华儿女“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毅然奋起抵抗日本侵略者。

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等武装力量在敌后与日伪军展开持久战,吸引了日军大量兵力,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正如毛泽东所言,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抗击了百分之五十八的日军、百分之九十的伪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有力支援了正面战场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虽付出巨大代价,但终于赢得了抗战胜利,也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抗战是中国近代以来首次在反侵略战争中取得完全胜利,它洗刷了民族百年耻辱,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全民族参与的反侵略战争。孙中山先生曾形容近代中国社会是“一盘散沙”,认为民众普遍缺乏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难以团结组织起来。这也是此前中国反侵略战争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而抗战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亡国灭种”的威胁,中华民族真正团结了起来。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民党等政党合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赴国难。全国各民族同胞纷纷投入到抗战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八路军组建了回民支队,在华北地区与日伪军英勇作战;以陈嘉庚为代表的海外华侨华人,积极为抗战筹集资金和物资,还有许多华侨回国参战。抗战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各族儿女拧成一股绳,共同浴血奋战,最终战胜了日本侵略者。事实证明,只要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就是不可战胜的。

在14年抗战历程中,中华民族顽强不屈、不畏强敌,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形成了伟大抗战精神。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长期坚持抗战。七七事变后,狂妄的日本侵略者叫嚣“三月亡华”,但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彻底打破了其“速战速决”的迷梦。全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伪军在华北、华中沦陷区分别发动“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企图消灭八路军和新四军。然而,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极为恶劣的战争环境中顽强生存,愈战愈勇。

抗战是真正的人民战争,中国人民用智慧和勇气弥补武器装备的劣势,书写了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新篇章。在14年抗战中,中国军民既进行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百团大战等大规模战役,也开展了无数次小规模战斗,歼灭日伪军,拔除据点,破坏交通线。其间,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一大批抗日英雄,还有无数无名英雄为国捐躯,他们展现出的英雄气概,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

抗战胜利虽已过去80年,却始终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80年来,广大中华儿女不懈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新时代,我们更应铭记抗战历史,继承和发扬伟大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一,抗战历史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遭遇的最为沉痛的灾难,日军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我们要从这段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确保历史悲剧不再重演。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成功抗击日本侵略者,充分彰显了民族精神,全体中华儿女都应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第二,持续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如今的中国早已今非昔比,但伟大抗战精神永不过时。我们要缅怀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死难的同胞,铭记抗战英雄的事迹,将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使其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中。

第三,坚持正确的二战史观。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不容置疑,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贡献也不容抹杀。当前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但中国始终坚持正确的二战史观,坚持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决捍卫世界和平与正义。

[作者张晶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讲师、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朱时宇为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教研咨协同发展项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党内干部书籍阅读活动及其当代启示研究”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