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以产业集聚推动绿色发展
2019-07-10 17:24: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杨平宇

  产业集群通过规模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在促进企业创新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理论与实践都证明产业集聚发展是区域经济迅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但产业集聚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等现象经常发生,产业集聚程度较高、产业集群较为发达的地区也往往是生态环境破坏相对严重的地区。浙江作为中国产业集聚发展的经济强省和“绿色发展”“两山理论”的实践开拓基地,以浙南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探索出一条产业集聚与绿色治理协调发展之路。

  经验: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开拓产业集聚与绿色治理协调发展之路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温州模式”作为一个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一直引起各方的关注。然而近年来受到土地、能源、人才和生态环境等要素制约,“温州模式”陷入困境。在此背景下,温州规划建设了浙南产业集聚区,开拓出了一条产业集聚与绿色治理协调发展之路。

  浙南产业集聚区于2015年5月挂牌成立,重点培育电子信息、汽车及相关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等产业。自挂牌以来,浙南产业集聚区紧紧围绕发展规划,以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为抓手,主要指标增速位于浙江省前列,2018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考评排名晋升8位。产业集聚区相继获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浙江省产城融合十大示范新城等系列荣誉,入选首批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和省级循环改造园区。

  一是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实现土地节约、绿色生态和产城融合发展。首先,以区域经济社会效益整体最优为出发点,打破行政区域分割,突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引导要素自由流动。其次,对产业内上、下游关联度较高的企业,或产业间互动性强的企业,尽量安排集中、紧凑布局,促进同类企业、同类产业集聚,加快形成规模经济效应。第三,按照新产城融合理念,强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加强产业集聚区与温州所属县市区的有机联动,协同推进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第四,按照绿色发展理念,科学构建集聚区生态安全格局,合理设置产业准入门槛,加快外迁高污染企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互促共进。

  二是以“大拆大整、大建大美”改善环境、推进企业集聚发展。从2016年开始,通过1年多的大拆大整专项整治行动,关停取缔四无生产经营单位5.3万家,整治旧市场140家,搬迁改造市区工业企业1249家。同时,积极引导和支持低小散的小微企业入驻工业园区集聚发展。入驻小微园的企业除享受入园优惠补贴政策外,还共享公共宿舍、食堂、会议室和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等园区基础配套设施。

  三是以绿色产业链招商,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区域产业链绿色升级。产业集聚区立足汽摩配产业集聚优势,确立了以发展新能源汽车,做强汽车产业的长期目标。为填补产业链短板、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突出引进和布局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激光光电等绿色新兴产业,成功引进浙江中电汽车集团新能源汽车、合泰汽车智能电子转向系统等5个总投资超10亿元重大项目。

  四是以核心企业带动,实施绿色技术改造。产业集聚区把“机器换人”作为扩大工业有效投资、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机器换人”行动的实施意见》等扶持企业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了集群核心企业的引领作用,通过推进核心企业“机器换人”技术改造项目,宣传和带动其他企业智能制造水平。

  五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动污染行业整治提升和集中治理。在行业协会的协调和引导下,温州推进电镀、化工、印染、造纸、制革、合成革等六大重污染行业1151家企业整治提升,共关停企业508家,原地整治211家,搬迁入园432家,关停重污染企业数占全省1/3。累计建成14个环保园区,重污染行业入园率从29.8%提高到91.6%。通过污染行业的集聚治理,废水排放量削减40%,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50%,氨氮排放削减52%,节约土地4800余亩,实现了环境保护与产业集聚发展互促双赢。

  启示:政府引导行业协调核心企业引领

  浙南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发展实践,较好地实现了产业集聚与绿色发展的协调统一,其经验值得其他产业集群区学习借鉴。

  一是发挥政府的引导治理功能。首先,优化产业布局,实现绿色与集聚相互促进发展。要以生态优化原则优化产业布局,把工业园区建设与绿色发展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形成整个区域的绿色生态系统。引导区域内企业将通过外包的形式剥离污染严重生产环节,并争取为污染企业转移提供专门园区,实现污染集中治理。其次,加强集聚区生态体系建设,促进要素集聚。一方面,以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建设,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集聚;另一方面,通过公共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推进循环经济项目,降低企业污染处理成本。第三,推进产业集聚结构调整,打造绿色产业体系。在对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要素禀赋、公共基础设施等相关指标系统评价基础上,科学制定新建项目的准入条件和负面清单,做到从“源头”把好环境关。积极培育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通过发展绿色金融、绿色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实现传统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同集聚,促进现有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第四,实施补产业链招商,构建集聚区循环经济。针对已发展的支柱产业,实施关键补链项目,开展产业链招商,因地制宜地构建合理的产品链和废物链,推进产业链接循环化。第五,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作用,引导社会及民间资本流向绿色产业,努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引领作用强的龙头企业,提高企业绿色技术水平和进行绿色技术改造。

  二是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治理功能。首先,充分发挥信息沟通与服务方面职能。一方面,行业协会应持续跟踪、采集、整理和分析本行业绿色技术方面的国内外最新信息,并及时分享给本行业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应重点挖掘企业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技术改造、企业协同创新方面的共性问题,并据此为政府制定绿色发展产业政策和措施提供现实依据。其次,组织本行业绿色标准的制定、宣传与执行工作。第三,建立跨企业协作机制,共享和协同开发绿色技术。

  三是发挥核心企业的网络治理功能。首先,核心企业利用其更广泛的外部社会资本,向集群外企业学习或购买绿色技术,提升自身绿色生产能力,充当绿色发展先行者角色。其次,通过与科研院所和其他服务机构的交流与协作,建立内外联动机制,为网络成员提供更多交流学习机会,从而促进网络成员企业的绿色发展。再次,通过制定绿色生产标准,实施绿色采购,参与下游企业绿色产品和绿色生产工艺设计等活动,促进其他企业的绿色行为。

  (作者为温州商学院副教授,来源: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