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推进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2025-10-22 16:23: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荀明俐 巩茹敏

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一文中强调:“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守正创新,聚焦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着力增强学习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是当前教育领域深化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的核心命题。这一同步推进并非简单的并行实施,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协同逻辑与实践要求,需要从目标、内容、方法、主体、机制、效果等维度全方位剖析其内在关联,深刻把握其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目标协同:铸魂育人与凝心聚魂的根本统一

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在核心目标上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与高度的统一性。思政课建设的根本立足点在于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核心指向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深刻认同社会主义制度、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本质在于“铸魂育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根本旨归在于运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凝聚广泛的思想共识、筑牢坚定的理想信念根基,从而确保全党全社会在思想自觉、政治立场、实际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内核聚焦于“凝心聚魂”。二者同步推进的本质,正是内在目标的同向聚合。这深刻要求二者必须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协同发力、相向而行。

内容互嵌:理论“活水”与教育渠道的动态适配

党的创新理论如同源头活水,为思政课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思想滋养与理论养分。同时,思政课堂是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一代的主渠道和关键阵地。二者在内容层面,必须构建起理论及时供给、课堂有效转化、思想广泛传播的完整闭环系统。一方面,思政课建设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理论敏锐性和吸纳能力。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必须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及时、精准地将其转化为系统化的课程教学内容。这要求不断更新教材体系、优化教案设计、丰富教学案例资源库,确保思政课的具体内容始终与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同频共振、紧密衔接,让时代最强音第一时间回响在课堂之上。另一方面,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在面向青年群体深化时,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的核心阵地作用,着力实现理论武装的精准化、高效化。要依托思政课的差异化系统化教学设计,将体系化、学理化的创新理论深入浅出地转化为青年学子易于理解、便于掌握、乐于接受的教学语言和身边可感可知的现实案例,从而有效推动青年群体对党的理论完成从初步认知到情感认同、再从思想认同到自觉践行的深层转化与内化升华。

方法互补:教育艺术与传播实践的协同创新

在具体实施路径与方法上,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更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协同增效。思政课建设中不断涌现的教学方法创新成果,可以为更为广泛领域的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提供极具价值的育人范式借鉴。思政课探索成熟的沉浸式教学、场景化体验以及丰富的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如结合红色资源的深度研学、导向明确的社会调查实践等,都能被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所吸收运用,促使理论学习有效突破传统教室的物理边界,拓展到社会实践的广阔天地,极大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反观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宝贵传播经验,也可为思政课教学方法的革新提供重要思路启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中发展形成的理论大众化阐释策略、故事化具象表达手段,如各类专题理论宣讲、运用新兴媒体形式的短视频理论解读等,能够为思政课教师架设沟通的桥梁,有效打破纯粹的“学术话语”体系与生动的“青年话语”体系之间的隔膜,助力教师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语言和载体,清晰阐述深刻的理论逻辑与价值意蕴。

主体联动:育人力量与理论资源的协同整合

推进思政课建设与党的理论武装深度融合,必须打破各类主体间可能存在的“各自为政”局面,着力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优势力量系统整合的新格局。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与专业理论工作者队伍的双向联动融合。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需要超越单纯的教学角色,主动深度参与到党的创新理论体系的研究、阐释工作中。通过积极申报理论研究课题、参与专项理论研修等途径,持续提升自身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深度与阐释能力,为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夯实学理根基。另一方面,专业理论工作者队伍也应积极走进思政课堂,参与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如在集体备课中贡献理论洞见、开设专题讲座等,实现深厚的理论素养与精湛的教学艺术优势互补、深度结合。拓展学校和社会的协同联动。高校思政课建设需积极面向社会,有效对接和整合社会层面丰富的理论武装资源与实践阵地资源。社会层面的理论武装工作也要善于依托高校思政课这一重要平台及其聚集的青年群体优势,有效扩大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年群体中的系统性覆盖面和影响力,激发师生主体的内生性协同力量。在思政课教学与理论武装过程中,应着力构建教师有效引导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统一的教学相长新模式。通过大力扶持学生理论宣讲团、培育思想政治类学生社团等途径,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实现角色转变,从理论的被动接受者成长为理论的积极学习者和主动传播者,实现思政课育人成效与理论武装实际效果的双向提升和彼此赋能。

机制衔接:制度保障与长效运行的协同构建

确保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实现常态化、长效化的深度协同推进,最终有赖于一套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体制机制作为坚实保障。建立健全课程内容动态更新的保障机制是核心。必须围绕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一核心要求,构建快速响应、高效转化的常态化机制。构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协同培育机制是基础。必须将系统学习、深入理解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成果作为思政课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必修内容。通过设立专项研修计划、实施骨干教师培育工程等举措,确保思政课教师能够“先学一步、学深一层”,成为理论的先知先觉者和模范践行者。同时,要有计划地引导和吸纳高水平理论工作者参与到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体系中,共同促进思政课教师整体理论素养与育人能力的持续提升。完善双向融合、注重实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是关键。要探索构建涵盖“思政课效能”与“理论武装支撑作用”双维度的综合性评价体系,确保协同推进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效果互证:思想共识与育人成效的协同检验

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协同成效,最终需要通过育人的根本质量与思想的高度共识两个维度的双向提升来相互印证、相互检验,形成贯通融合的效果闭环系统。思政课建设成效的显著体现之一,应在于其对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的深化作用。通过高质量的思政教育,青年学生不仅能够系统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知识体系,更能在日常行动中展现出高度的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的深入发展,其成效也应当鲜明体现为思政课建设内涵的不断深化和品质的持续提升。党的创新理论为思政课注入了不竭的源头活水,提供了最为鲜活的时代素材与更为深邃的思想视角。这种强大支撑推动思政课不断实现守正创新的突破,使其教学重心更加注重价值观的引领与塑造,引导学生从理解具体知识到领悟时代使命。

[作者荀明俐为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巩茹敏为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为2024年苏州城市学院高等教育改革项目“知识图谱+AI助教赋能思政课程智慧教学改革研究”、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州构建新就业群体党建责任共担机制路径研究”(Y2025LX216)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