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科学体系和重要意义
2024-01-31 09:48: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王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行动纲领,也是新时代新征程拼搏前进的总动员令。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拓展和深化。那么,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是什么?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演进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在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的主题中,蕴含在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里。这个主题和梦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解放和人民自由幸福;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则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突出地表现为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追求。正是在不懈追求中,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展现出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图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其实,与西方国家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有其独特的历史演进逻辑,这种独特性源于近代以来中国国情的独特。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民族危亡,中国开启了现代化的艰辛探索。中国仁人志士先是搬来西方的科学技术搞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推进现代化;接着搬来西方的制度,搞戊戌变法、搞辛亥革命,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轮番上场,在制度层面推进现代化;再接着,又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意图在中国建立“西洋式国家”,搞新文化运动,在思想观念层面推进现代化。所有这些努力,最终都没有成功。对此,毛泽东指出:“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苦苦求索、进行各种尝试,但都以失败告终。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分子经过反复比较和试验,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立足“一穷二白”的东方大国实际,继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我们一度照搬照抄了苏联现代化的经验,结果遇到了问题。由此,我们提出以苏为鉴,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进而提出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和“四个现代化”目标,“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以江泽民同志和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一系列伟大成就,“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我们在战略上不断完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我们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总之,从近代化到“走中国工业化道路”,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从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由一系列核心观点构成,这些核心观点是理论体系的“四梁八柱”。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核心观点,主要由“指导思想论”“领导力量论”“中国特色论”“本质要求论”“重大原则论”以及“重大关系论”构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第一,指导思想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围绕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党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二,领导力量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领导力量,是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根本推动力量。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百年奋斗创造出来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而言,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这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只能而且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对此,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强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三,中国特色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自己的独特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当中的“中国特色论”,阐明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现代化的特质。由于文化传统、历史发展、基本国情的独特,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中,“人口规模巨大”的独特,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难度更大、意义更大,必须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独特,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资本为中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协调而不是单向度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独特,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而不是“国强必霸”的现代化。

第四,本质要求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本质要求是由一事物的本质所派生出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九个本质要求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从本质层面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理论问题,前两个本质要求谈的是根本性质,第三到第七个本质要求谈的是现代化建设领域要求,最后两个本质要求谈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本质要求论”不仅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原则遵循,而且也构成了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原则要求。

第五,重点原则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这些重大原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其中,“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深化改革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发扬斗争精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主动精神。

第六,重大关系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这些重大原则是: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正确处理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正确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正确处理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正确处理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其中,“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关系”居于“六大关系”之首,不仅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宝贵历史经验,而且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战略与策略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要把方向、抓大事、谋长远,又要抓准抓好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既要算大账总账,又要算小账细账。”“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重要和突出的关系。效率是公平的发展前提,公平是效率的社会前提,没有效率或没有公平,都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是各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处理好的难题,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中国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发展自己,也积极拥抱世界,以负责任大国姿态积极担当作为,不断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将为世界发展持续提供新动力、为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新助力、为人类文明发展注入新活力。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符合中国实际、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现代化。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具有鲜明的独创性,深刻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先进性。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在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进程中,促进物质的全面丰富、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独特的价值观,这些独特的价值观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中国式现代化上的生动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富足,强调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强调公平正义,强调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认为精神贫乏不是社会主义,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三是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党。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从人类现代化的发展时序看,现代化都起源于西方,在“西方中心主义”的裹挟下,引发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话语陷阱。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玻璃天花板”,打破了只有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现代化的妄言,打破了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理论的超越,从根本上揭开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幻象。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

从独特的世界观看,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基于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的核心追求,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独特的价值观看,与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式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资本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独特的历史观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顺应历史大势,以自信自立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从独特的文明观看,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新的选择。

从独特的民主观看,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注重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从独特的生态观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不仅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还以具体方案和实际行动践行着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与世界分享着中国独特的生态观和绿色发展实践。

展望未来,世界有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不竭动力,为全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研究(22AZD003)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吴己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