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增强经济内生发展动力
2024-03-13 10:10: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徐锋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春伊始,南京召开新型工业化暨产业强市推进大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南京要紧紧围绕市委全会确定的“3610”目标任务和“新春第一会”要求,因地制宜,将经济新动能迅速“立”起来,将经济旧动能坚决“破”除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南京经济内生发展动力。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提升南京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对南京而言,一是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比重。2023年,南京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3.82%,应举全市之力集中科技创新资源,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强化原始创新能力,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更多高含金量的成果产出。

二是增强创新策源作用。在技术转移转化交易中,南京属于偏向技术引进吸纳型城市,而科教资源丰富的同类城市大多为技术输出型,技术合同交易总规模偏小。南京应由企业牵头联合各类研究机构构建科研平台,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进行攻关。建立健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合作机制和共建模式,实现产学研需求匹配和成果转化的效率提升。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各类人才实施分类评价,侧重点有所区分,充分调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南京在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是增加重大科创平台。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看,南京优势不够明显,应集结南京高水平科技创新力量,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南京特色鲜明的实验室体系,推动紫金山实验室、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等重点机构持续发力,推动集成电路EDA、第三代半导体、下一代人工智能等平台取得更多原创性成果。

以现代化产业为重点,壮大南京新质生产力发展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对南京而言,一是增强未来产业战略引领性。南京未来产业除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之外,尚缺乏量子、生命科学等引领性未来产业。南京要加大对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的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空天一体化和低空经济,积极整合企业空天经济资源,提升在航空系统、航空材料等领域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加快构建空天产业体系。

二是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南京在全国战略性产业布局中地位不突出,现有布局的产业规模偏小,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4个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南京要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根据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状况及时优化、调整和完善,完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未来产业的政策措施。对产业发展状况特别是对龙头企业进行全面分析和摸底,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争取更多重大项目落户南京。

三是提升主导产业优势。南京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数据全国第二,但产值规模排全国第五,智能电网产业要实现万亿产业目标并非易事。南京要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带头突破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挥灵活性优势,促进产业链协同。

四是强化支柱产业支撑作用。南京钢铁、石化、汽车等传统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有待加强,需要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支持产业和产品的转型升级,引入和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公司,引导金陵石化、扬子石化、南钢、梅钢等企业开展绿色低碳改造,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条,不断增强传统支柱产业竞争力。

以环境优化为基础,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磁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对南京而言,一是优化营商环境。对标世界银行宜商环境新规则和国家营商环境新要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举措并强化落实情况评估;加强阻碍市场准入和退出、妨碍市场公平竞争、影响政务服务和行政效能、侵害经营主体合法权益等方面惩处力度;定期发布创新案例、应用场景,加快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减轻企业负担,对于高成长性的未来产业要给予精准的政策支持,制定面向中小科创企业的信用融资服务措施;整合各类政府科创基金,集中力量扶持未来产业发展,推动潜在生产力实现向现实的新质生产力跃升转化。

二是推进改革创新。完善“一区一特色、一部门一课题”改革机制,深化全市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努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在都市圈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市场化配置新机制,积极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坚持东西双向发力,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争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健全人才引进、培育、发展机制,优化基础产业工人、潜在人才的发展环境,积极培育企业家和引进科学家人才,探索“人才共享”试验区,加快推进南京成为区域人才发展首选区,并不断提升对全国人才、国际人才的吸纳能力。

三是促进产业发展空间转型。坚持“一板块一主题”导向,积极推动全市产业园区实现从“空间提供商”向“生态聚合者”的转型,推动10家省级以上经开区和15家高新园区创新发展;鼓励南京产业园区聚焦主导产业,赴上海设立“科创飞地”,探索产业“孵化在上海、转化在南京”的新模式。充分利用现有闲置资源,吸引都市圈城市来宁设立“科创飞地”,支持在都市圈城市设立南京“飞地园区”;对于高成长性的未来产业要给予精准的政策支持,制定面向中小科创企业的信用融资服务措施;整合各类政府科创基金,集中力量扶持未来产业发展,推动潜在生产力实现向现实的新质生产力跃升转化。

(作者为南京市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正高级经济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