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蓄势赋能,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4-10 15:17: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白俊红 刘宇英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促进生产力迭代升级、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新时代中国步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生产理论指导,也需要新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也为南京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南京必须因地制宜,抢抓机遇,在科学认识新质生产力基本内涵、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主要特征的基础上,着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从而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主动权。

科学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新质生产力的“新”主要体现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种生产要素质的升级。

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是生产力中最主动、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创新型、知识型、技能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在当前阶段主要是指具备较高的信息整合能力与创新素养,掌握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知识,且能够熟练运用数字智能技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智力劳动者。相较于与传统生产力相匹配的普通劳动者,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智力劳动者具备多维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拥有更为先进的认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知识和技术密集型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动力源泉。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实现关键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与要素和规模驱动的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有着根本区别。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最核心力量,每一次科技革命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力,而且催生了产业新业态,孕育了经济发展新模式。当前,我们正面临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型数字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一系列颠覆性技术多点集中爆发,催生出一大批节能低碳、安全高效、数字智能的新型生产工具,极大提升了劳动资料的技术含量,拓展了生产空间,提升了生产效能。其中,既包括工业机器人、工业母机等硬件形态的实体性生产工具,也包括操作系统、互联网等软件形态的非实体性生产工具。

新形态、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与传统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对象主要是指未经加工的自然物质以及加工过的原材料,而在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下,得益于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延伸,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大幅拓展,以往由于技术受限无法被发现和利用的自然物质、注入更多技术要素的新型材料转化为劳动对象,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最为重要的是,高流动性、可复制性、非排他性的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成为重要的劳动对象,既直接创造价值,又与其他生产要素、生产工具相融合,推动生产系统的全面升级,进一步放大价值创造效应。

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体现了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的有机统一。

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形成高科技的生产力。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技术”更加强调关键性、颠覆性、前沿性技术突破,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代表了更高级、更先进的生产力质态。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仍存在技术短板,在重点产业的关键核心环节面临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和“卡脖子”难题,阻碍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因此,新质生产力强调以关键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为引领,进一步提升我国自主自强创新能力。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形成高效能的生产力。传统生产力推动的经济增长是依靠生产要素和规模驱动的水平型扩张,不仅严重依赖要素投入数量,而且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低效。新质生产力依靠颠覆性技术突破,使经济增长摆脱了要素驱动的数量型扩张模式和渐进型的增量式创新模式,衍生了一系列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并由此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在当前阶段,以数字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为代表的新技术不仅催生了未来产业新赛道、新领域,而且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使产业结构、效能和质量发生重大变革,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落脚点,形成高质量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要求在新技术和新业态的基础上建立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并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形态。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根本目标是实现全要素、可持续、更美好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具有知识密集度高、物质资源消耗少、环境代价小、综合效益好等特点,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可有效破解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着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江苏拥有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等优势,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作为江苏省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南京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具备良好的基础和能力,应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为高质量发展打开新局面、提供强支撑。

一是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将对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产生倍增效果。作为科教文化名城,南京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科教平台和良好的创新氛围。近年来,南京不断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投入力度,超前布局原始创新,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宁创新创业,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南京升至第6位,国家创新型城市评价居全国第4位,建立业界首个6G实验室、2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占全省近四分之三,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取得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平台与人才资源支撑。未来应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改革,建立以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激发科研创新活力,统筹用好科教资源,以高质量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以高素质人才推动颠覆性科技创新,以颠覆性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教育,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充分自由流动与良性循环,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二是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离不开新的科学技术,更离不开新的生产方式和产业形态。要以“新”促“新”,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打造“新制造”,开辟“新赛道”,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以新技术培育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应以紫金山实验室等重点科技创新平台为支撑,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省市产业创新需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应用场景需求为导向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探索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路径,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战略空间等未来产业。另一方面,要以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钢铁、石化、汽车、电子四大支柱产业是南京经济的“基本盘”,其经过新技术改造升级之后也可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南京应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继续壮大“4+2+6+6”产业集群,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三是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式现代化要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支撑,以制度开放创新融合全球发展,聚合全球高质量要素资源,进而形成更强大、更开放的新质生产力。作为全省唯一叠加“服务业扩大开放”与“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大国家重大开放战略的城市,南京应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应积极对标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服务业开放、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保护、政策透明度、数据合规出境、数字产权交易等方面先行先试,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汇聚全球技术、人才、创新要素。进一步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支持外资企业进入新领域、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支持外资企业与本地科研机构共同开展科技攻关,激发外资企业经营信心与创新活力。此外,在更高质量“引进来”的同时要实现更高水平的“走出去”。充分发挥产业与技术优势,增强企业全球资源整合配置能力,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出口,拓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构建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江苏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江苏现代服务业协同创新中心)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