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打造人文经济典范之城 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4-04-10 15:15: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王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强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将城市人文价值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经济和文化的交相辉映将赋予文化全新的生命力,更为经济发展浇筑了“根和魂”。

人文经济研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底层逻辑。相对于西方经济学强调市场供求关系和个体的理性行为,人文经济更注重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个体行为和经济现象的影响。相对于强调经济数据和数量模型的重要性,人文经济的研究则更强调人的重要价值,从“基于数据”转向“基于人”的视角,新时代的人文经济研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通过关注经济现象背后的人文和社会因素,了解经济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为经济学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范式转向。

人文经济研究体现了“文化传承”的价值选择。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不仅有历史文化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互相成就是新时代人文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其中的重点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价值。新时代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现代使命,用文化赋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更趋多元。通过新型文化空间打造、沉浸式文化活动等具体场景,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现代城市精神,展现城市所厚植的古今交融、开放包容的人文气质,助力城市营商环境提升;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工匠精神的交相辉映,打造可持续的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

人文经济研究体现了“融合共生”的未来导向。人文经济研究不仅强调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融合,更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互动。通过促进经济学与文化、地理、历史、社会等多学科的交叉应用,创新了思维方式,拓宽了对经济问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为人文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方法和解决方案。同时,更加突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尤其是数字化、网络化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时代,加快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信息、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在相互融合渗透的过程中,延伸了文化产业链,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也推动了人文经济的多元发展。

南京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雄厚的科教创新资源和竞争优势明显的创新产业集群,厚植了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融共促的土壤。南京正在打造“居者安、近者悦、远者来”的城市愿景,未来应该在盘活文化资源、凝聚文化品牌、彰显文化魅力、壮大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传播等方面寻求新的发力点,形成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构筑人文经济典范之城的独特竞争力。

一是以人文特质涵养城市精神,夯实城市竞争新优势。深挖南京历史文化的内涵,对外形成文化标识,即南京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显著特征和文化特色,通过挖掘独特性和唯一性的文化资源要素,凝练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特质ID基因,以打造人文经济的典范之城为目标,坚定文化自信,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新形态。要对内凝聚文化认同,无论新老南京人都能在这座城市感受到人文关怀和城市温暖,全力营造优质的人文环境和营商环境,让企业家们近悦远来,打造可持续的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

二是以文化内核赋能消费场景,激发城市发展新活力。充分发挥南京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聚焦时代需求,创新传统文化话语表达,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主题IP品牌,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结合历史文化空间的改造更新,优化提升老城新业态,注重“引流”“赋能”和动力培育,推动传统商业载体和商业模式提档升级和更新换代,不断优化文旅消费新环境,打造传统和现代交相辉映、时尚活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标识。同时,注重挖掘乡村创新空间,突出城乡空间特色和魅力的差别化互补,形成特色经济空间。

三是以数字经济引领产业升级,打造文化产业新赛道。依托南京的历史文化和科技创新优势,加快推动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等深度融合,聚焦云演艺、云展览、沉浸式体验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数字艺术、影视动漫、数字娱乐、数字出版等重点产业发展,进一步丰富数字场景应用,培育壮大新型文化企业,“做粗”文化产业链。要高度重视5G、大数据等数字科技在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放大数据要素“网联”效应,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因地制宜探索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南京路径”。

四是以技术创新形成内外联动,形成文化传播新路径。一方面,把握人工智能、新媒体等新技术发展机遇,继续提升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和平城市、世界文学之都的国际影响力,助力更多的“南京故事”“南京产品”走出国门,加快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扩大“朋友圈”。另一方面,在国内增强文化影响力,使城市更加“出圈”。准确把握适合网络时代的传播方式,聚焦受众趣味和传播高点,加快城市文化的内涵扩容,梳理不同的文化脉络、网红地标等,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拥有城市记忆的亮点产品和相互联动的文化标识空间等,充分整合多维文化传播方式和文化活动等,助力城市“出圈”。

(作者为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