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数实深度融合推进南京新型工业化
2024-04-17 10:12: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李桂华 周郇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作为制造业大市,南京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时期,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新春伊始,南京市委、市政府早谋划早布局,召开全市新型工业化暨产业强市推进大会,明确提出“努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发展、数实深度融合的工业化新路”。可以说,着力推进以数据资源为要素、数字技术为核心、数字产业为基础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成为南京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标识,也是南京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举措。

数实融合实践成效显著

南京作为国内较早布局数字经济发展的城市,近年来积极开展数实融合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两化融合”赋能产业升级领跑全省。2022年,南京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72.1,分别高出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12.5和5.7个点,重点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67%、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8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89.9%,均居全省前列。“两化融合”程度较高的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成套设备、智能物流装备、智能控制系统等产业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智改数转网联”助力企业数智化转型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3301个,覆盖规上工业企业2756家。成功培育灯塔工厂1家、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1家,累计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家、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7家,数量均居全省前列。南钢成为国家首批“数字领航”企业和5G全连接工厂,扬子石化入选全省唯一重点行业国家“5G+工业互联网”典型案例。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入“智改数转网联”新阶段。目前,全市累计建设5G基站3.8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保持江苏第一,实现光纤到企全覆盖。依托南京现有的1个国家级双跨、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和23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初步形成了结构合理、类型完备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能够深度赋能全市钢铁、石化、电子、轨道交通、能源等10多个行业。在此基础上,2023年成功获批建设国家“东数西算”二期工程示范项目、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等重大数字基础设施项目。

数实深度融合需进一步深化

随着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和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正向广度拓展、深度延伸。在这一背景下,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南京数实深度融合仍需进一步深化。

数据资源需进一步流通共享。数据作为新的基础要素,将成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其接入让生产函数发生了新的变化,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学习效应会产生新的交叉组合和融合裂变,这一切建立在数据广泛流通共享所产生的“协同”“复用”和“融合”效应之上。目前,南京的数据资源在行业、主体间有待进一步流通共享,主要体现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数实融合程度不一,存在一定流通壁垒;数据资源驱动大中小企业形成融通发展格局程度不够;相关数据资源流通机制建设滞后三方面。

数字技术对产业链全过程的融合效应需进一步提升。新质生产力是由创新驱动的,数字化是其重要特征,但能否形成新质生产力,取决于对数据要素的价值创造。这依赖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包括大模型和垂直领域专用模型的布局。目前,南京部分行业龙头做到了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互联销售领域的数字化全覆盖,并初步实现部分领域的智能化应用,大部分企业还处于数字化前期,同时,覆盖不等于赋能,管理信息化不等于运用智能化,南京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智能制造、医疗健康、金融商贸、交通运输等场景的规模性融合应用需进一步提升。

数字核心产业的能级和韧性要进一步提高。基于南京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工业互联网领域虽走在前列,但与世界级互联网平台企业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同时,支撑南京数实融合的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核心引擎”对外依存度高,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

谋划布局数实深度融合实现路径

数实深度融合是建立在数据资源富集、数字技术引领、数字产业落地之上的系统工程,南京新型工业化目标实现取决于数实深度融合发挥关键作用,前瞻谋划、全面布局其实现路径是当务之急。

一是打通数据流通“生命线”,全维度助推产业协同融合。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建立在数据资源的广泛流通与共享之上。针对行业间壁垒,抓住焕新升级的有利契机,通过持续实施“智改”和“数转”,全面提升传统产业在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以“网联”实现高效联接,放大“智改数转”效应,打通行业数据壁垒。针对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融通不畅的问题,通过深入开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依托创新联合体等载体,引导大企业以数据联动的方式向中小企业开放创新资源,加速数字资源驱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的形成。机制建设方面,以建设江苏国际数据港为契机,推进数据资产登记,强化公共数据开放和授权运营等相关机制的构建,探索建立数据资产商品化、数据描述、登记确权、价值评估等服务机制,以此构建基于安全、规范、可信数据交易运营体系的成套可推广机制,形成可复制的模式经验。

二是牵住人工智能“牛鼻子”,全方位赋能产业创新。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亦是数实走向深度融合的“催化剂”。从未来发展趋势上看,算法算力的竞争是基础,而更重要的是对大模型和垂直领域专用模型的理解与应用,紧抓“东数西算”二期、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等重大数字基础设施项目实施机遇,推动麒麟、江北两大智算中心拓展市场化应用,以硅基智能、亿嘉和等龙头企业为依托,通过加强底层算法研究、引育专业服务、运营商等形式构建产业生态,打通“数据—模型—服务”的链条。依托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以示范项目的形式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探索将大语言模型、多模态大模型等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电力、药理分析、代码生成等行业大模型,应用于药物靶点发现、仿真设计等具体场景,促进规模化融合应用落地。

三是聚焦集群转型与技术攻坚,全面提升核心产业能级韧性。促进数实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需在夯实基底、补齐短板的基础上稳抓稳打。针对集群能级偏弱的现状,依托中国软件名城提质升级行动,壮大优势企业阵营,培育形成以“链主”企业为龙头、多层次专精特新软件企业为支撑、规上软件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矩阵。同时,围绕关键基础软件、高端工业软件、高端嵌入式软件、安全软件等领域,推动一批重点攻关项目,通过支撑南京数字化转型,完成由软件谷向数字谷的转变。针对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充分利用南京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创平台的集聚优势,依托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攻关、联合攻关,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作者李桂华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周郇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