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2024-03-20 10:43: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郑洁 杨一晗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当前,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需要把握思政课本质内涵、拓宽思政课教学场域、创新思政课方式方法,努力打造有意蕴、有意境、有意思的高质量思政课。

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把握思政课的本质内涵,需要遵循“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基本原则,构建有意蕴的思政课。

一是把道理“讲深”。思政课是培根铸魂的政治课。作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课程,思政课蕴含着鲜明的政治性和价值性。在思政课上,要理直气壮“讲深”我国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根本原因,“讲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加强政治建设的鲜明主张,“讲深”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价值意旨。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是把道理“讲透”。思政课是传播真知的理论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思政课的理论课属性,蕴含着学理性与知识性特征。政治坚定基于理论清醒,思政课通过学理阐释进行思想引领,通过知识传授融汇价值塑造,实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通过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其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并寓理想信念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

三是把道理“讲活”。思政课是力学笃行的实践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启发学生“学以致用”,以所讲道理帮助学生分析、回应和解答现实问题。同时,助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正是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方式呈现多样性特征的内在要求。因此,思政课要“讲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讲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价值旨归,“讲活”学生关心关注的现实问题,激励学生在科学“解释世界”中进一步“改变世界”。把握思政课的深刻意蕴,持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师才能更好地守好“主渠道”,才能更好地站稳、站好讲台。

形成教育场域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配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思政课教学才能取得教育实效。为此,需要发挥三大场域的互补融合作用,形成教育场域合力,构建有意境的思政课。

一是聚焦学校场域“主渠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旗帜鲜明地讲好思政课。要关注时代,观照现实,以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深厚的专业功底为大学生释疑解惑。深入挖掘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和体现中国精神的相关内容,营造浓厚教育教学氛围。在横向贯通和纵向衔接中增强思政课的顶层设计与系统规划,在教材编写、课堂改革、教师培养、制度优化等方面下功夫,探索一批既兼具深厚历史底蕴又立足新时代新要求的典型课例或教学设计。

二是着眼家庭场域“补给站”。坚持知行合一。家庭教育中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将学到的科学家庭教育方法应用到对学生的日常教育中。重视积极导向。家庭教育要育积极之人、积极育人,科学引导家庭教育从习以为常的消极误区转向守正创新的积极轨道,发挥家长榜样力量的积极作用。培育健康心理。育人重育心,注重培育学生自信、乐观、坚韧等心理品质;注重培育学生的文明素养、健康体魄、学习习惯、责任意识和实践本领,帮助学生发现潜能、发掘优势、发挥特长和发展个性。

三是立足社会场域“大课堂”。坚持问题牵引。积极回应学生在现实社会实践中所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社会实践中施展才华,切实增强各方面能力。促进资源整合。有效整合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多方合作,充分利用文化馆、少年宫、博物馆等社会教育机构,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和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建立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文化机构等的育人功能,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但具体落实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实际把统一性要求落实好,鼓励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径。”因此,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需从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中要活力,构建有意思的思政课。

一是转变教学话语。强化叙事表达,增强话语力度。善于引经据典,在教学中适时且恰当引用名人名言、经典诗词等具有文化特色的话语,厚植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文化底蕴,增强教学话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把握学生思维,提升话语温度。思政课教学话语的转变,需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关注大学生所想、所盼、所感,真正把“教师想讲的”变成“学生想听的”。紧跟时代潮流,创新话语表达。发挥数字媒体优势,丰富教学话语表达形式。用好动漫、微电影、网络热词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时尚元素,推动教学话语创新。

二是创新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成长背景,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注重学生的反馈和评价,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创设“线上+线下”多样化的学习场景,引入互动式教学手段,通过“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工具,借助翻转课堂,在教学互动中深刻感受思政课的价值和意义。

三是运用信息技术。利用QQ、微信、学习通、智慧课堂等网络学习平台发布教学资源,推动新媒体新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聚焦学生关切的社会热点,运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制作微电影、拍摄情景剧等来进行教学展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借助虚拟技术开展情境实践教学,使理论知识活化并动态展现,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为推动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打造有意蕴、有意境、有意思的思政课,要在办好思政课、建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上下功夫,助推师生同行,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

[作者郑洁为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一晗为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本文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传播研究(230712585307251)”的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