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作为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的中心城市,有利于汇聚各方创新要素,是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理想之地,是科技创新人才可以大显身手的创业家园。通过进一步打造优越的创新环境,尤其是在营造世界级创新企业成长沃土、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增强创新金融服务功能等方面再下大的功夫,聚焦一批关键的重大方向,持续发力,一定能够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绘就一幅绚丽的创新发展画卷。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南京是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考察的城市之一,科技创新资源丰富,重大创新平台突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比较健全,应奋力在全省科技创新率先取得新突破上走在前列,为全省乃至全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重要贡献。
紧紧把握新一代科技革命浪潮
当今世界,新一代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引发产业重大变革和经济发展模式转换。谁把握住新一代科技革命的浪潮,谁就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占据主动,在激烈的竞争格局中处于优势地位。国家现代化说到底在于科技现代化,一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实力、地位和发展空间。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要建立完整、先进、安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起保障和支撑作用的是科技现代化水平,是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发展到今天,不仅与经济社会的融合日益密切,创新成果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呈现出领先一步就决胜千里的格局态势。只有那些具备世界级前沿技术的企业,才能在产业价值链中获取最有利的份额,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今在芯片设计与制造、高端软件开发、生物制药等产业领域,市场份额和利润越来越向少数技术领先的头部企业集中,这些企业凭借对先进前沿技术的把控,主导着产业链的发展和市场规则。如果说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前二三十年还可以通过吸收中间技术或发展一般技术换来较大的发展空间,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时刻,必须紧紧把握新科技革命浪潮,聚焦世界先进前沿技术,才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补齐发展的短板。这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科技发展的规律所决定。
现代科技进步还呈现出一个新的特征,即创新的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学科之间的融合渗透不断发展,许多重要的创新进展是由多学科的新知识和新技术集成而来。例如,世界先进的芯片制造工艺已经达到5纳米、3纳米的尖端复杂的水平,早已突破了原先单一的电子工程技术界限,大量采用了包括光学、材料、信息先进技术在内的多学科创新成果。创新范式的变革还使得新技术的出现更加多样化,既有在原先技术的基础上不断迭代升级,由技术的1.0版本进入到2.0、3.0版本等,也有颠覆原先的技术,不是在原先的技术方向上继续迭代,而是横空出世般地形成一种崭新的技术,替代原先的技术,就像晶体管替代电子管、未来的量子芯片有可能替代电子芯片一样。科学技术变革越快,颠覆性技术出现的概率就越高。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形成新突破,必须一方面紧跟世界先进科技前沿方向,不断实现攀升,努力达到一流水平,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对前瞻性技术的研究开发,把握颠覆性技术出现的重要机遇。颠覆性技术意味着新的赛道、新的产业、新的边界,必然将重塑科技创新格局。当前尤其要加大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6G通信等领域创新的布局力度,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服务于实体经济,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形成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的有力支撑。其中要害是要解决发展中的技术“卡脖子”问题,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我国实体经济发达,产业体系比较健全,拥有按照联合国标准划分的所有工业门类,制造业连续多年规模居全球第一。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仍处在大而不强的发展阶段。江苏制造业在全国举足轻重,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37.3%,稳居全国第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第一。但同时必须看到,若放入全球经济的大格局中,江苏制造业发展的层次还不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亟待提升。江苏制造业以增加值衡量的产业规模已经超过韩国,但行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尚不及韩国制造业的一半。差距主要是由技术水平、结构差异和产业链不健全所造成的,其中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是根本原因。目前,我国一些重要产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升级受到技术上被“卡脖子”的制约,少数西方国家在关键设备、高性能芯片等领域对中国采取打压,我国产业链的安全问题以及完整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突出重要。焦点问题是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不在我们自己手中,以致发展上受制于人。因此,实现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首先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率先突破,坚决打破技术“卡脖子”的制约瓶颈。
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必须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有“十年磨一剑”和“水滴石穿”的态度,真正把关键技术攻下来,把核心技术掌握到自己手中。要看到,科技创新有其自身的规律,只要是真正的关键核心技术,就不是那么容易攻破的,否则就不会掌握在少数国家手中。世界上一切真正先进尖端的技术,其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技术进步不断演进的结果。我国自主创新的历史还不长,基础比较薄弱,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选准路径,长期聚焦其中一项技术,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才有可能实现成功。不能不顾客观实际,一味贪大求全,急功近利。不能搞浅尝辄止的事情,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只图表面的轰轰烈烈,不求实在的成效。
构建支撑取得新突破的制度和生态
科技创新需要制度创新作为前提,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体制机制是最关键的要素,是保证各种创新资源能够有效配置的基础;一个高效并不断自我循环的创新生态必不可少,是创新要素汇聚和迸发活力的土壤。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必须建立相应的基础制度和创新生态。
第一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形成高水平创新成果和优秀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要看到现有的科技体制和人才制度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科技资源分配制度、评价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还不利于大成果和青年优秀人才的涌现。科技资源在小圈子里分配、评价机制僵化脱离实际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科研活动管理行政化,科研人员为应付各种填表、检查而分散精力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成果评奖、人才评审项目设置过多。名目繁多的奖项和过多的人才“帽子”,对正常的创新活动实际上是一种干扰,容易助长急功近利甚至投机取巧的个体冲动。实践证明,不对科技体制和人才机制进行深化改革,就难以激发更多的人从事长期艰苦的创新活动,真正的大成果就难以出现。
第二是要真正确立和提升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让企业在产业科技创新中唱主角、挑大梁,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科技创新的发展规律表明,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无法替代的主体,事关产业发展方向和进程的重大关键技术往往是由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完成的。历史上,晶体管和集成电路是由企业发明的,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也是出自于企业,这些都是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重要创新里程碑。当今人工智能时代,同样堪称里程碑式创新的ChatGPT(生成式对话人工智能)也是由企业创新推出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这次在江苏考察期间明确指出,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由于体制和历史的因素,我国的创新要素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现行的科技评价制度和人才制度也不利于企业汇聚创新资源,必须下决心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越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地方,越是要有意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攻关关键核心技术。
第三,坚持对外开放,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和要素。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下,许多重要科技创新活动常常是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过程,一些重大创新成果往往是汇聚和吸收了全球范围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智慧而成。还要看到,在许多创新领域,目前一些重要而关键的创新源还是在国际上,必须以高度开放的胸怀,以各种有效的形式,开展广泛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对于一些需要采用“揭榜挂帅”方式的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既可以扩大至国内民营企业,也可以在国际上广泛开展合作。既要汇聚创新人才于本地,也要善于通过项目合作方式吸收天下创新智慧,不求“所在”,但求“所有”。
第四,政府要为一流的创新环境建设担起更大的责任,创造科技创新所需的一流公共产品。政府既要有远见,勇于布局重大科研方向和未来产业,善于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领域汇聚,也要有坚持多年做成一件事的境界、精神和干劲,克服注重短期政绩和形式主义的倾向。同时,政府自身也要加强改革和机制优化,淡化指标考核,把主要精力放在科技创新环境的打造上。只要有一流的科技创新环境,有紧盯世界科技前沿的重大创新方向,假以时日,一定有一流的科技创新成果涌现。
南京作为长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重要的中心城市,有利于汇聚各方创新要素,是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理想之地,是科技创新人才可以大显身手的创业家园。通过进一步打造优越的创新环境,尤其是在营造世界级创新企业成长沃土、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增强创新金融服务功能等方面再下大的功夫,聚焦一批关键的重大方向,持续发力,一定能够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绘就一幅绚丽的创新发展画卷。
(作者为东南大学教授、江苏省区域经济研究基地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