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以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02-28 11:03: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戴翔

近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新型工业化暨产业强市推进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和制造强国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全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部署要求,振奋龙马精神,激发干劲闯劲,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高质量推进新型工业化,高水平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开辟新领域、创造新价值、塑造新动能。

当前,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可能引发的产业革命已初见端倪,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幸福安康。对南京来说,要充分认清自身的禀赋优势和使命担当,为科技自立自强聚力,把培育新质生产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制胜招,加快实现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内涵式发展,努力使新质生产力成为南京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标识。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可能引发的产业革命初见端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预示前一轮技术革命对经济全球化形成的推动力基本已经衰竭;与此同时,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可能引发的产业革命,已初见端倪。受此影响,全球创新版图必将重构,全球经济结构必将重塑。也正因如此,当前,各国十分重视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可能引发的产业变革。比如,美国国际开发署于2020年发布《数字战略(2020-2024)》,提出在全球范围构建以美国为主导的数字生态系统战略目标;德国2016年颁布《数字战略2025》,并于2020年发布《数字化实施战略》的第五版,详细列明数字化转型的各部分目标和步骤;欧盟在2022年相继出台《数字市场法案》《数字服务法案》《人工智能法案》,旨在加强其在全球数字经济领域的竞争力,等等。可见,世界各国为了能够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以及占据制高点,在科技领域实际上已经展开了“白热化”竞争。在此背景下,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幸福安康。

南京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上迈出坚定步伐

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体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创新驱动,以及正确处理开放和创新关系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发展一直高度重视和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江苏考察,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并对江苏提出了“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和赋予江苏“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2023年7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考察调研时,就南京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作出重要指示,饱含着对江苏、对南京工作的巨大关怀和殷切希望。南京作为建设全国首个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紧扣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目标追求,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上迈出坚定步伐,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从科技整体实力看,南京科技自立自强整体实力逐步壮大。科技部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显示,南京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第十位)、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第三位)、高层次科技人才数(第三位)、高新技术企业数(第十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第三位)、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新增在孵企业数(第六位)。南京的科技创新战略力量越来越大。比如,紫金山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基地,并建立业界首个6G综合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有序推进,1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累计达23家,占全省近四分之三;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挂牌建设。南京的科研创新活力越来越优。相关研究报告和统计数据显示,南京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实现“四连跳”,从2017年的第94位升至2021年的第18位,在2021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排名中居第8位,在国家创新型城市能力评价中列第4位。而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排名,南京升至第6位。南京集聚的作为科技创新重要主体的科技型企业越来越多。现行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南京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3万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7家、总量达213家。

从部分关键领域看,南京科技自立自强能力逐步提升。紫金山实验室发布的6G领域最新核心技术创新成果,传输速率创造了公开报道的全球最高纪录。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在SiCMOSFET器件突破了关键工艺,批量应用于百万辆新能源车载;光伏储能用SiC器件进入国内龙头企业供应链;高压SiCMOSFET芯片各项参数行业领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发出世界最高分辨率多普勒激光雷达,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更清晰地捕捉精细的动力学结构,从而推动飞机的各项设计优化,这一创新性成果被美国物理协会专题报道。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项科研新发现,将当前广受关注的二维扭转电子学研究拓展到三维体系,为调控体块材料的物性提供了新途径。中国电科55所牵头研发的“高性能高可靠碳化硅MOSFET技术及应用”,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贯通碳化硅材料、芯片、模块全产业链量产平台,在国内率先研制出750V/150A、1200V/100A和6500V/25A的大电流碳化硅MOSFET器件,实现新能源汽车、光伏、智能电网等领域碳化硅MOSFET批量供货,有力保障碳化硅功率器件供应链安全,支撑产业链向高端跃升。

做好系统性战略部署和规划,为科技自立自强聚力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特别是伴随着科学向技术进而产业领域的转化和应用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仅表现为技术之争,以往“科学无国界”的传统观念和认识也遭遇到新挑战,即“小院高墙”的构筑不仅发生在产业和技术领域,并有逐步向科学领域蔓延的趋势。就南京自身情况而言,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因此,无论是来自外部环境变化的竞争和倒逼,还是基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及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内在需要,南京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需要“为科技自立自强聚力,在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上展现新作为”。

南京作为省会城市、特大城市、都市圈核心城市,具有国家支持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扩大有效投资的政策优势,央企国企、总部平台企业高度集聚的资源配置优势,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公共服务完善的功能优势,海陆空港齐全、开放平台众多的枢纽优势。可以说,南京具备科技创新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只要战略得当,一定能够在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上展现新作为,在产业科技革命加速突破的背景下,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立下功勋。

为科技自立自强聚力,在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上展现新作为,南京必须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做好系统性战略部署和规划,尽快在下述几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是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大力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科技创新尤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本在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因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仅需要有创新主体,还需要有激励创新的机制;不仅需要有创新的资源,还需要具备将各种创新资源进行集聚的平台;不仅需要有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还需要有能够将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通道。为此,南京需要用好诸如紫金山实验室,以及加强概念验证中心等重要平台建设,以更好地实现整合和集聚高校、院所、企业、金融、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完善激励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并贯通科技成果的转化通道,搭建起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再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

二是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在市域范围内的推进,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和创新。这就要求南京着眼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竞争前沿,紧紧围绕创新体系构建这个重点,瞄准经济和产业发展亟须解决的瓶颈制约,布局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助力整合高校、院所、企业、金融、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探索前沿、求真务实,向“新”突破、向“高”攀升、向“合”共赢,在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上展现新作为,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三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众所周知,企业是产业体系核心构成单元和国家创新体系核心主体,强化其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有研究表明,全社会研发投入约80%左右来自企业。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可见一斑。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南京尤要注重以“链主”企业为带动,支持硬科技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平台型企业竞相发展。

四是加快集聚科技人才,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人力资本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为科技自立自强“聚力”,人才是重中之重。为此,南京需要根据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继续落实“人才强市25条”和“重点产业人才7策”的同时,加快推进科技人才评价制度的改革,以及优化有助于释放科技人才潜力的制度设计。

五是促进全球科技创新合作,发挥开放创新融合重要作用。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础形成,但自主创新并不等于自己创新,而是开放条件下的创新。尤其是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一些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已经成为任何一个国家“难以承受之重”的发展趋势下,创新更加需要集聚和使用全球资源。对于开放型经济较为发达的南京而言,更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不能被个别国家技术封锁和“脱钩断链”图谋所制约,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使我们的创新生态系统更具开放性、更富有活力,在开放创新融合中,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

(作者为南京审计大学教授,占丽为中共无锡市委党校副教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