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数字技术赋能讲好南京长江文化故事
2024-02-28 10:59: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何淼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2024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南京应在结合自身文化基因和资源禀赋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数字技术赋能长江文化发展,通过聚焦长江文化资源数据的“全面共享”、长江数字人文经济的“全链构建”、长江数字文化建设的“全员参与”,为长江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符合新时代审美旨趣的数字化特色表达,从而在“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的新时代文化发展愿景下,讲好南京长江文化故事,助力长江数字文明构建。

聚焦长江文化资源数据的“全面共享”

基于海量数据打造长江文化资源数据库,是完整系统表达长江文化的必然选择。目前,南京已初步形成了长江古都文化、长江红色文化、长江文学文化等多个专题数据库,建立了时间、人物、事件、地理位置等多维关联的长江文化资源知识图谱,为各类应用场景和产品开发夯实了数据基础。接下来,要进一步推动各类长江文化资源在云端的展示与安全共享,实现与市级其他文化数据的互联互通,全面激活长江文化的数据效能,让数字长江畅流云端。

推动南京长江文化资源在数字世界中的“永续共享”。避免仅对物化文化资源进行碎片化、静态化的数字化记录或存储,构建基于资源数字化的南京长江数字孪生元宇宙空间,推动南京长江文化的数字全景呈现,让公众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地“打卡”“云游”,实现长江文化数字化成果的“全民共享”。积极推动缺少展出条件或是遭受破坏的长江文化遗址、文物的数字化呈现,综合运用三维扫描建模、近景摄影测量、3D打印及数字模拟修复等技术,让原本“看不到”的长江文化资源能够与公众“见面”。

将南京长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长江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共有市级以上非遗近200项,尚缺乏有效的数字化保护手段。应在现有8个长江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的基础上,启动代表性非遗项目数据库建设工作,将南京长江两岸丰富多样的非遗资源进行整合、归档和展示,强化非遗技艺的动态展示,打造视听融合、交互沉浸的长江非遗大数据知识共享平台。

在建立长江文化资源数字化标准基础上贯通已有数据库。南京长江文化资源丰富,分散在博物馆、美术馆、革命纪念馆等不同的文保机构中,其数字化大多呈现出各自为政的状态,统筹整合不足。应尽快推动各类长江文化数字化成果按统一标准、统一分类方法接入市一级长江文化资源数据库,有效关联起分散博物馆、美术馆、革命纪念馆等不同文保机构中的长江文化“数据孤岛”,升级为集资源展示、大众科普、学术研究、宣传推广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热土”。

聚焦长江数字人文经济的“全链构建”

对于长江文化而言,“数字化”是手段而非目的,其根本诉求在于将丰厚的长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要素,成为城市文化创新创造的动力源。目前,南京围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南京段的特色文化点位和文化内容,开发了“宁游长江数字体验平台”等多个具有南京本土特色的APP/小程序/H5等文化产品;同时在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等南京长江文化核心展示点打造了数字体验场景,初步形成了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长江文化数字化新体验。应进一步构建多元细分的长江文化数字化文化消费场景,以更高质量、更具内涵的长江文化数字产品供给践行长江数字人文经济的深刻内涵。

搭建南京长江文化与数字经济的共生场景。在长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溯源基础上,依托南京数字经济的基础优势,在定制化打造虚拟数智人、投影融合技术打造多元场景等方面实现突破,打造具有代入式情境、多感官体验、互动性叙事的标识性长江文化数字化应用场景。在南京滨江地区、秦淮河两岸等标示性长江文化空间内植入智慧书店、沉浸式剧场、虚拟购物空间等数字文化消费场景;推动相关景区、文化园区、历史街区实现数字化升级,运用幻影成像、动态投影等新技术提升空间内文化活动体验性,形塑文旅价值增量。

面向文化消费市场提供高质量长江数字文化产品。对标“数字敦煌”形成的数字展示中心、数字藏品、AR地图、数字文化大使等数字文化产品矩阵,精准对接居民文旅消费需求,进一步完善南京长江数字文创、数字藏品、数字演艺、云展览、云游戏等高质量的内容产出机制,推出一批以数字化载体为有力工具、以内容创造为核心的长江数字文化产品。

发挥好长江数字人文经济在增进公众对长江文化认同中的作用。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内容创新为本,让数字技术为南京长江文化内容服务,避免数字时代的“娱乐营销”解构、稀释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探索推出南京长江文化遗产、民俗等视听课程,做到主流价值表达与数字化呈现有机结合,为大众提供深入感知南京长江文化的机会,为新时代的长江文化数字实践提供价值支撑。

聚焦长江数字文化建设的“全员参与”

南京长江文化的高质量数字化依赖于良好的文化数字化发展生态。目前,南京长江文化的数字化主要依赖相关政府部门与国有企业的推动,全社会关注并积极参与的共建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应在政府引导基础上,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南京长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创新,以充满创造力的长江数字文化生态共同体,可持续地推动长江数字生活更加美好、长江数字化发展红利全社会共享。

发挥好政府政策引导保障作用。出台相关政策为南京长江文化的数字技术创新、长江数字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提供支撑。持续做好南京长江文化数字化的监测评估工作,对南京长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长江文化数字化的内容生产、传播效果、组织管理、产权保护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的监测评估,通过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有效规范和指导南京长江文化的数字化工作。

强化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在提供优质供给中的作用。强化与腾讯、华为、百度等国内头部数字经济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推出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数字文化产品,在为本地居民提供更高水平的长江文化数字产品的同时实现南京长江文化的跨区域传播。鼓励南京本地数字文化企业积极介入长江文化“数字IP”运营发展新赛道,在南京长江文化数字文旅、数字传播与数字营销上积极作为、发挥力量。

构建以民间力量为主体的南京长江文化数字内容创新体系。南京的长江文化的数字内容生产,应挖掘民间自媒体人等新文艺群体的文化生产力资源,在做好价值引导的基础上鼓励其生产更具有互动性、趣味性,更能融入居民日常生活的长江数字文化产品,形成大众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作者为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本文为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项目“长江文化数字化呈现与传播研究”(23YB19)、南京市文化人才培养第八期A类项目“南京长江文化数字化路径研究”(23WQ8001)的阶段性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