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激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内生动力
2020-10-14 16:56: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张为付 胡雅蓓 张文武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长三角一体化指引了新的战略方向。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区域,具备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所必需的功能集成。对长三角来说,要持续强化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构建区域动能链,推动市场一体化,构筑开放新高地。对江苏及南京来说,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积极谋求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作为:助推长三角内部循环畅通,构建区域动力源;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提升产业链水平;打破区际行政壁垒,推动市场一体化;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积极促进国际循环。

长三角一体化具备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需的功能集成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循环”,意味着要能够让经济系统在内外双轨道形成既独立又关联并且持续运行回路。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区域,一体化进程大势所趋地具备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所必需的功能集成,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担当。

第一,长三角经济实力构成了“双循环”动力核心的强劲输出。无论是国内大循环还是国际外循环,都需要输入输出的强劲动力,长三角执中国经济之牛耳,责无旁贷地成为动能核心。2019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合计23.7万亿元,约占全国的23.9%,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分别排名第2、4、10和11位,均居全国前列,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0%;长三角有25个城市位列中国城市GDP百强,占四分之一;全国百强县中长三角有46个,其中前十名有8个在江苏和浙江。长三角集中了30%以上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计超过11.7万家,强大的省域经济、城市经济、县域经济和实体经济奠定了雄厚的动力基础。

第二,长三角创新体系构成了“双循环”流动元素的活力单元。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和创新元素是经济循环中承担辐射带动的重要单元,长三角人才富集、创新集聚、科技领先,资本充裕,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活力元素的超强储备。长三角依托458所高等学校拥有508万在校生,占全国总数(3883万人)的13.1%,人才总量处于领先;长三角地区是全国创新活动最活跃、知识产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三省一市2019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均进入全国各省份前十位,专利申请量占全国专利申请总量的32.4%,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2.85件,远高于全国9.8件的平均水平。长三角资本市场发达、金融体系完善,拥有区域银行、证券、信托、保险、期货等持牌金融机构上千家,占全国1/5左右;金融业从业人员逾126万人,占全国约18.8%;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国21.5%,金融市场规模占全国24%。

第三,长三角载体格局构成了“双循环”持续运转的通道回路。长三角拥有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经济园区、创新基地等平台载体,构成了“双循环”必需的传动通道和功能单元。截至2019年底,长三角高速铁路里程超过5000公里,41座地级以上城市34座开通高铁,高铁网络全国最为密集完善;公路密度和高速公路密度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138.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4.2公里,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和2.8倍;拥有24个民用通航机场,年旅客吞吐量总计超过2.3亿人次;拥有亿吨港口16个,年货物吞吐量超过40亿吨,占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近三分之一。拥有146个国家级开发区,其中经开区65家,高新园区34家,分别占全国的26.4%、29.8%和20.1%;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62所,占全国总数的近四分之一,已建成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个,占全国总数的23%。

构建区域动能链,构筑开放新高地

“双循环”新格局下,长三角推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可以确立这样的战略导向。

第一,持续强化长三角一体化合作,构建区域动能链,加快高效整合。依托长三角实体经济雄厚基础,构建集产业链、市场链、创新链于一体的区域动能链,从三省一市总体层面优化引导产业链条延伸方向。在构建长三角区域动能链的基础上,积极谋划整合建设对接国际大循环的“长三角自贸区”,依托“一带一路”形成转换全球经济能量的动力核心。

第二,打破省际市际行政壁垒,推动市场一体化,实现资源融合。目前,长三角处于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过渡过程中,不同行政区在标准认同、规则制度方面没有完全对接,特别是行政壁垒较多,限制了要素自由流动。因此,要打破资源条块分割现象,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为长三角区域资源整合消除制度性障碍。实现三省一市间的政策互通,最大限度地降低货物流通、人才流动、资本融通的跨区域成本,营造相对自由的一体化市场环境,以流畅无阻的区域内循环引领国内经济大循环。

第三,提高长三角对外经济站位,谋划自贸区联盟,构筑开放新高地。聚焦国际外循环,深度整合现有开放平台,加快上海自贸区、江苏自贸区和浙江自贸区的一体化合作,谋划形成四大自贸区共同发力的“长三角自贸区联盟”,合理定位三省一市在对外开放前沿的功能层级,将长三角打造成为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开放前沿主阵地。

激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需的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江苏省及南京市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高,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立足优势,激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所必需的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助推长三角内部循环畅通,构建区域动力源。从点到面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畅通长三角区域内的“小循环”是促进“双循环”的关键着力点。从长三角一体化出发推进“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构建江浙沪皖层级有序、互补共进的功能核心,持续强化长三角区域的动能提升和效率整合,形成集区域产业链、市场链、创新链于一体的“双循环”新动力源。从江苏省内一体化出发强化省内循环的牵引作用,加快推动南北联动跨江融合,依据主体功能区导向,推动省内区域间的协同合作,着力增强苏南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深层次推动苏锡常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切实增强苏北“一带一路”建设支撑作用,提升苏北板块能级,强化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

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提升产业链水平。充分发挥江苏要素禀赋和产业体系优势,有效提升长三角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在补链、扩链、强链上展开更紧密区域合作,打通产业链、供应链中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关键断点、堵点;以产业链核心企业为龙头,通过优化产业配套半径,建立龙头企业配套备选清单,促进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同步实施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工业互联网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链数字化变革,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鼓励企业灵活实施数字化转型,奠定产业链智能化的微观基础;推进不同工业互联网平台在长三角区域的聚合与协同,深化“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促进长三角跨区域产业链集群化发展,重点打造一批空间高度集聚,产业高度协同、供应链高度集约的世界级产业集群,特别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重视长三角毗邻地区产业集群建设,完善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协调机制。

打破区际行政壁垒,推动市场一体化。全面融入长三角市场一体化发展,是江苏在空间市场一体化发展中寻求新的突破点的重要抓手。优化长三角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打破资源条块分割现象,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持续完善推广“负面准入清单”,为长三角区域资源整合消除制度性障碍,实现长三角产业要素共享。完善市场一体化的合作机制,遵循“因地施策”“先易后难”的原则,实现三省一市间的政策互通,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区域合作组织架构,提升决策层决策能力,强化协调层激励相容,充实执行层措施落地。

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聚力服务国家战略,高质量建设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把注重基础科研能力建设放在首要位置,集中资源在高校院所打造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大规模的国家实验室,支持优先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从事基础性、长远性、前瞻性、公益性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前沿工作。注重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和平台共建共用共享,力争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的重大技术难题;进一步明确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功能定位和服务对象,通过错位发展提供更专业化的细分领域服务;充分发挥江苏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先行先试的作用,推动创新成果“无障碍”转移转化。

提高对外经济站位,积极促进国际循环。聚焦国际外循环,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探索新形势下开放发展的新路子。联动推进稳外资促外贸,充分发挥江苏在利用外资方面的引领作用;引导外贸企业转型发展,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吸引国际一流企业和消费品进入国内市场,提升国内市场国际化水平。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交汇点,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强化其交通运输功能、物流枢纽功能、产业辐射功能等,培育外向型经济发展窗口,依托“一带一路”形成转换全球经济能量的动力核心。中日韩三国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产业链互补性强,江苏应积极主动促进东亚“小循环”,探索与日韩的对话交流平台,促进东亚、东北亚区域在产业合作、技术交流、规则制定、人才流动等方面的“小循环”,将长三角打造成为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开放前沿主阵地。

谋划自贸区联盟,构筑高水平开放新高地。加快推动江苏自贸区扩容提质,加深与上海自贸区和浙江自贸区的一体化合作,在支持安徽自贸区获批的基础上,积极谋划整合建设对接国际大循环的“长三角自贸区联盟”,构筑高水平开放新高地。进一步主动扩大制度开放,加强自贸区试点经验集成创新。通过开展以放管服为主的制度性改革,加快大通关一体化,统一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形成世界一流的开放型经济规则。

(作者张为付为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首席专家,胡雅蓓为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张文武为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现代服务业智库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