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学军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将生态文明的理念与现代化建设融合起来,形成了超越西方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逻辑,描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可持续图景,其内含的哲学根基、价值内核与发展之路,贡献了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范式,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哲学根基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这一论断打破了近代以来被西方主客二分思维主导的 “人类中心论” 的思想桎梏,以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基础,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立论根基。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此后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生命共同体”思想的重要性,提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等论断。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人类永续发展的前提。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夯实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的哲学基础。
“生命共同体”概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两个和解”思想的进一步阐发,充分表达了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统一”思想的新时代意蕴,揭示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共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的本体论基础。首先,“生命”概念是对“物质”本体的具体化表达。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最直观的呈现是自然界,自然界以永不停息的生命运动与变化发展孕育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与人类社会,这充分表达了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性的本体论特质。其次,在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体系中,“共同体”概念原本是指人与人之间消除异化与对立,基于共同利益与诉求而实现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这一概念既形象地阐发了人与自然的普遍联系和辩证统一,又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强调实践的理论特性:“生命共同体”不是天然存在,它是历史性的产物,需要人的实践推动,这为在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哲学根基。
“以人民为中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内核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决定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鲜明价值取向与价值归宿,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现代化建设,实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意识。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它既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一切从人类的利益出发,把人看作是目的的极端立场,也不同于自然中心主义一味扩展价值主体的边界,从而导致人与自然在价值观上再次对立的伦理关切。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的获得为目标,但并不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而是以承认自然的基础性、先在性、平等性为前提,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摒弃人类的“小私心”,追求人与自然的“大利益”,认识到生态需要的满足不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现代化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历史发展的动态过程,也就是说,现代化事关实践,必须要体现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主体的人的素质与追求。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方面,固然要重视自然的内在价值,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但另一方面,也要关注生态文明给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带来的价值认同与内在促进。也就是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对人的发展目的和归宿进行观照,并以此来激发人的实践活动更加符合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正视生态价值与人的价值的紧密相连、相互生成,在防范将自然与人对立的错误倾向的同时,回应人民群众的生态关切,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要,使人民群众能够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在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的基础上,促进人们对生态文明的价值认同与自觉遵循。
“生态生产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与西方传统生态理论主要围绕抽象的生态伦理来讨论人与自然问题不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是要在对自然规律认识与把握基础之上通过合规律、合理性地重新认识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的无穷经济价值,通过尽量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对各种自然资源进行高质量的开发和利用,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与良好生态环境从来就不是对立的。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与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做保障,因此需要持续发展生产力。但是,在生态文明时代,对生产力的认识必将不同于传统工业文明时期,它的增长应以人、自然、社会三者的和谐为基础。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了以“两山论”为核心的“生态生产力”理论。“两山论”以“两山”的辩证统一表达了生态与生产、生态良好与生产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得益彰的“双赢”思想,促使人们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从而真正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论断的深刻内涵。
因此,要坚决摒弃以控制自然、掠夺自然、侵害自然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要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自然。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不论是今天人类正在遭遇的全球生态危机,还是历史上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文明的衰落无一不说明了这一质朴的道理。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将树立“生态生产力”的发展观,将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与高水平的生态保护结合起来,以可持续、可循环、低消耗、少排放为标准建设生态经济体系,以经济活动的绿色化贯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此形成人与自然“各美其美”,并最终实现“美美与共”的生态文明社会长期发展。
(作者为南京晓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当代国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金号:21MLB009〉”研究成果)